|
|
这是成都最多雨的时节,走在长桥上,看着烟雨朦胧的江安河、明远湖和依稀可辨的不高山,只教人体会“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意味。自从来到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我就一直觉得,这里景致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像广安的城南,像友谊中学外西溪河的两岸……昨天在QQ上听高中时的一个兄弟说,友中校刊要出04级纪念专刊,顿生感叹。离开友中算来不过两年多,我们已经就到了需要“纪念”的时候了…… 拐过图书馆就到了二基楼,今天下午是我的专栏节目的录音时间。在三楼办公室把定稿的节目辞打印出来,叫上值班导播,就直奔五楼录播间。“您正在收听的是FM100.8四川大学外语广播,我是……”,又是熟悉的开场白。每周找新闻做节目、录音,然后再收听节目找问题,周而复始,似乎成了我的一门必修课。今天的录音很顺利,一气呵成。简单地跟导播交接完,走出二基楼,雨停了,风中飘来阵阵湿润的桂花香。 看着手中的电台工作册,又完成了一期节目,然而,离开“友谊之声”广播站已经两年多了。 * * * * * * * * * * * * * * * 那是98年10月的一天,那时我在初01级4班念初一。上午第三节课间休息时,老师把我带到了四楼的一间办公室,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在学校广播里播出学生会候选人名单和简历。在小学时就做播音与主持的我们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成为了我在“友谊之声”的第一次播音,由此,开始了伴随我的整个中学时代,与“友谊之声”相伴六年的故事。 记得那一年通过竞选组成了友谊中学第一届学生会。实在是幸运之至,个头小年龄更小的我居然得到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得任宣传部副部长一职。那时的“友谊之声”也还处在初创之时,规模比较小,所以就直接由宣传部和文艺部的同学负责。我们在每周一、三、五下午放学后播音,分别安排了三个主题栏目,每次播音半小时左右。虽然一切才刚刚起步,然而,我们的播出任务是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的节目内容也同样丰富多彩。 那时,我们这些新人都是在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下边工作边学习的。在我们眼中,他们总是那么友善热情。后来才知道,那些学长学姐们,有好几位后来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等重点院校从事编导、播音与主持专业学习的同学。他们中间有米若茜同学和现就职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陈明同学等“友谊之声”的前辈。正是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才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人很快掌握了节目编辑与制作、朗读播音的方法技巧等基础而重要的能力。现在,每每回想起友中学生会和“友谊之声”初创之时的艰辛与困难、努力与奋斗,这些前辈们的热情与关心,依然让人感动。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友谊之声”不仅按计划完成了全部节目的播出任务,还参与了学校每年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以及每年元旦晚会的主持人工作,成为学校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集中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友谊之声”也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到了2001年我考入友谊中学高中时,“友谊之声”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成为与昕潮文学社齐头并进的两大校级学生社团。在学校团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友谊之声”组建了自己的编辑、播音员和记者队伍,节目时间也扩展到周一到周六每天播出半小时,栏目设置涵盖新闻、校园、生活、体育、文学和娱乐等方面。我记得那一年是友中高初中同校的最后一年,考虑到将来初中部广播站的组建问题,我们在招新时扩大了名额,所以在那一年的广播站拥有最强大的人员队伍。从初一到高三,为了联系一位播音员,常常要在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跑个四五趟。 那时除了负责广播站的管理工作,我也负责每周五的国际新闻节目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和新闻节目接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我在四川大学外语广播的节目依然是新闻综合评论。同样是那时,我们广播站拥有了自己单独的播音间,虽然和现在大学电台里的录播间不可相比,但那时我们却感觉,那小小的播音间就是我们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就是“友谊之声”的家。 一年后,我所熟悉的友中校园成为了高中部。新一年“友谊之声”开始了新的奋斗,我们对“友谊之声”的节目设置和人员安排做了新的调整,使之更适合新的校园环境。而新一年的我们也意识到,随着升入高中二年级,我们能在“友谊之声”工作的时间也已经有限了。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就像攀登者,知道自己离理想和目标已经渐行渐近,也更明白,攀登的历程也已近尾声。所以,在接任“友谊之声”广播站站长后,我们逐步把更多的具体工作交付给05级的同学们去做,希望他们能更快更好地熟悉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也更加珍惜自己在“友谊之声”的每时每刻,更加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每一期节目,就像她是我们的最后一期节目一样。同时,我们完成了在“友谊之声”的最后一项工作,选举产生了新的广播站管理机构。会议结束时,我拍拍身边伙伴的肩膀,笑着说“站里的工作终于完成了。”最后,当中学时代走到了尾声,我唯一一次以站长的身份改动播出计划,和曾经多年共同为“友谊之声”努力的伙伴们一起,制作播出了我们的最后一期节目,一起跟我们亲爱的听众朋友们说再见。 * * * * * * * * * * * * * * * 翻开手中的电台工作册,又是那些熟悉的字迹,“友谊之声优秀工作者”。毕业前“友谊之声”送给我们这个笔记本留作纪念。在第一次翻开它时,我在它的扉页上记下了六年来“友谊之声”成长的足迹。然后在它后面的每一页记录下我在川大外语广播工作的点点滴滴。 现在,每到假期回到友谊中学,除了和同学一起去看看原来的教室,我总会到广播站去看看,虽然很不凑巧每次都是大门紧闭。然而,关于“友谊之声”,永远都如记忆的大门向生活敞开着,每次回想,总能体会到不同。 * * * * * * * * * * * * * * * 每一个社团都是一个理想,将热爱她的人们召唤到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并肩前进。 “好的,这里是友谊之声,感谢您的收听,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