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电影笔记 8
王家卫,杜琪峰
——90年代香港电影的两大发现

文/欧志彬


  有人说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直线下滑,但有两大发现却值得香港电影骄傲,一个是王家卫,另一个是银河映像。王家卫的成就在于他以特立独行的风格在不景气的香港电影环境下突破重围,扬威国际。从九十年代开始的《阿飞正传》一鸣惊人,到九十年代中期的《春光乍泄》闪耀康城,再到20世纪最后一年以华丽的《花样年华》述说自己的上海情怀,这是王家卫逐渐走向华语电影顶峰,奠定自己的国际地位的过程。至于银河映像,同样是在香港电影全面萎缩的时候,依然坚守类型片这块阵地,杜琪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不断显露自己的电影野心。

  个人以为,王家卫和杜琪峰是香港电影中最风格化、个人化的导演,不过相比之下,杜琪峰的野心会更大,因为他还会满足商业上面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再创作属于个人的电影。有位研究电影的人到香港调查,看看香港人喜欢看哪些电影,结果王家卫的电影不在其中,而令人有点意外的是,连杜琪峰的电影也不属于喜欢看的范围。因为大多数香港人太忙碌,哪怕看电影也不愿意思考过多的东西,他们喜欢直截了当,只想看一个简单或者搞笑的故事。由此看来,杜琪峰的电影虽然有枪林弹雨,有黑帮仇杀,但看起来还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

  我不知道王家卫和杜琪峰私下有没有什么交往,也不知道他们在电影圈的关系如何,但从二人的出道经历和一些个人风格来看,我还是觉得,二人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首先,二人入行的时候都刚好遇上香港影视业最好的时代。二人都有无线训练班的学习经历,毕业后有电视台工作经验。杜琪峰训练班毕业后,和林岭东跟随了王天林,随后执导经典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网上流传一部83版《射雕》的拍摄花絮,在这段45分钟的电视片里面,就看到了刚出道的杜琪峰,当年的杜琪峰很年轻,鼻梁上架着一副当时流行的苍蝇眼镜。而编剧出身的王家卫则为电视台和电影公司写剧本,那时写的剧本还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种大段意境的独白剧本,而是一些通俗的商业剧本,像他第一部参与编剧的剧集《执到宝》,后来为陈勋奇的公司撰写电影剧本。作为编剧的王家卫当初还默默无闻,直到谭家明的《最后胜利》,谭家明和王家卫合作编写剧本,最终获得提名金像奖最佳编剧。

  以导演这个位置的阅历来说,杜琪峰远比王家卫的经历多。杜琪峰拍摄的第一部作品《碧水寒潭夺命金》是在1980年,王家卫直到1989年才执导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旺角卡门》,而此时的杜琪峰已经在当时如日中天的新艺城执导了《开心鬼撞鬼》、《八星报喜》等影片。

  不过,王家卫却比杜琪峰提早奠定了自己电影的独特风格。杜琪峰真正开始摸索自己个人风格还是在和韦家辉组建银河映像之后,而为了一边追求电影的个人化,一边制作精良商业片,又和中国星合作组建一百年影业公司。

  王家卫的电影给人留下的是大段大段的独白,他的电影关乎时间,关乎孤独,关乎失语和隐喻。有“无脚鸟”的意象;有黎耀辉何宝荣的“从头再来”;有苏丽珍穿着华丽的旗袍来回大排档和居所。至于杜琪峰,你记住的也许是五个杀手在百货商场的静态;是PTU部队的站位;是司徒宝草丛的柔道决斗。

  再细心看王家卫和杜琪峰的电影,你还可以发现一些不自觉的相似。看《东邪西毒》的独白可曾让你联想《独行杀手》?从《阿飞正传》到《东邪西毒》,从《重庆森林》到《春光乍泄》,再到《花样年华》,王家卫的个人标签、个人化日益走向成熟,艺术手法层出不穷,而到了《2046》,一下子把自己过往的手法全部集中于一部电影,但却被评价成“用五年时间拍了一部让人看不懂的电影”。而杜琪峰,先从《枪火》打出了自己的个人标签,然后到《PTU》和向黑泽明致敬的《柔道龙虎榜》,杜琪峰逐步竖立自己的风格,到了前年的《放逐》,杜琪峰开始玩起了自己技巧,除了色调更为怀旧和西部片元素的注入,《放逐》让你看到《PTU》和《枪火》的影子。《放逐》上映的时候,有影评称,《放逐》是杜琪峰的《2046》,导演把自己过去的电影常用的表达手法用于其中。26届金像奖颁奖前夕,各大媒体都猜测最佳导演归属,都认为杜琪峰的《放逐》机会更大,而我当时却猜测,杜琪峰再拿最佳导演的机会不大,《放逐》是杜琪峰对自己风格的集合,既然凭着《PTU》和《枪火》已经表彰了杜琪峰,《放逐》并没有显现杜琪峰的多大突破,评审会更加青睐回归的谭家明。

  王家卫和杜琪峰的相似还很多,这种相似当然是一种不自觉的,也可能是像我这些铁干影迷没事儿却要探出个究竟的想法而已。王家卫和杜琪峰,一个艺术大师,一个黑帮教父,同样擅长驾驭类型片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同样有无详细剧本拍摄的习惯;同样有较固定的幕前幕后人马。看到王家卫,你可以猜到幕后会有张叔平、杜可风;看到杜琪峰,你可以猜到有郑兆强、罗永昌、游乃海和银河创作组。

* * * * * * * * * * * * * * *

  正如我在这个专栏的开始曾说过:“有人说,一个人起码要看过500部港产片才算是香港影迷,这当然是一种境界,但如果你没有看够500部,也可以是一个超级港片影迷……”2008年,我有幸在工作中获得一个能与电影界不断贴近的空间,跟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彼此喜欢的事情,可以制作一些有关电影的专题,从中也能渗透自己的想法。

  或者不久的将来,我能够运用自己的一点微薄笔力,写出21世纪电影业的发现,又或者是更多更多创意之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