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那天》
作者/朱叶青
出版/三联书店
时间/2005年1月 |
|
话说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没看过《哈姆雷特》,但我相信这句话绝对是对的。
《那年那天》的成书有点传奇,23年前的敦煌大漠,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大师袁运生和浙江美术学院77级国画、油画、版画班的学生相遇,一个是为了避世,一个是为了学习。某个夜晚,浙美院的两个女生因为想看大师的临摹作品,敲响了袁先生的门,谈话之间,袁先生拿起毛笔为两位学生做画像,随后其他学生一个个走进来……
23年过去,世事沧桑,当那帮年轻人长成当年袁先生的年纪的时候,他们因为当年的那些画而再聚首,追寻当年的自己。酒过三巡,往事重提,当年的纠结今天看来似乎已不值一提,而那时的执著却还令人感动。
浙江美术学院77级很多人心中,林琳被赋予一种耶稣般的受难者的光环,林琳的张扬、叛逆和我行我素让很多人唏嘘,一些人摇头,一些人敬佩,还有一些人同情。其实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在什么领域,这样的人虽不会太多,但还是有的。对于林琳他们当年在学校所坚持的那些,我把整本书看完也没有搞得很明白。在林琳自己所说,他的坚持只是学术上的,美术表现上的,与当时大背景的政治并不相关,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却并不这样。一拨一拨的人彼此互斗,没有对手,创造对手也要斗。而林琳,坚持了他认为对的,于是被逐出校门,在距离毕业不到30天的时候被开除。从此,他的路也越来越难走,直至喋血异国广场。
林琳的同班同学查立,他当年亦被开除,只是因为个人关系,他所受的伤害比林琳小了那么一点。后来被“充军”安徽阜阳师范,再后来被“招安”出国读了研究生,发现自己“前半生全上当了”,“偶像破灭”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做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书中所展示的肖像画大概30幅,也就代表了30个人,这些人中间作者有意大费笔墨的是林琳,也许林琳身上浓缩了太多他们时代学生的追寻与梦想,最最不愿意向现实低头的林琳做了很多人不敢去做的事情,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也有很多人并不这么以为,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因为他们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淡漠了。
关于查立和作者的对话我认为是本书最出彩的地方,查立的言语反映出这是一个思维很活跃而又有足够的资本去骄傲的人,他很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做出选择。
现实是模糊的,历史才是清晰的。清晰的不只有这些,还有爱情。袁运生与77级学生秦岱华之间的忘年恋,无论袁还是秦,他们都不愿多谈。但看到袁先生痴立于年轻的秦岱华的肖像画之前,谁能不动容?
“我们仍然选择浪漫而非世俗,选择挑战而非投降。”查立的话,送给书中人。
书中还有很多话其实都值得深味,毕竟都是过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