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余华的首部长篇力作。作者以记忆来构架整个文本,让那些发生在成长过程里的或重大或细微的事件突破时间顺序的框架,自由地分散,穿插,拼贴,整合成一个叫人晕眩的记忆中的成长故事。余华,用他那一贯的“冷漠叙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出生于江南农村的少年近乎残酷的成长经历。像他前期的诸多小说一样,故事里充满了暴力,死亡,还有青春期少年身体与灵魂的种种战栗,骨肉相连的家庭成员之间近乎荒谬的冷漠……
战栗。这是我初次阅读小说的最大感受。当然,我们这一代人或者现实里的成长毕竟不像文本所展示的那般残酷激烈。但是,总有一些深刻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当阅读唤醒了沉睡的记忆,我们在虚构里看到了真实的影子,并发现原来那些早已过去的事情除了留下记忆的痕迹之外,还影响甚至改变了后来的我们。
《动物凶猛》/王朔
提到姜文,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会是那部著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而这里要推荐的正是电影的小说原著,来自被称为“流氓作家”的王朔。正如题目所意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向我们展示的可以说是一段不可复返的阳光灿烂的青春。那里面不可避免的有叛逆,有迷惘,有不知道是不是爱情的爱情,有莫名其妙的激动与失落,以及其他许许多多说不请道不明的感觉。抽烟,打架,泡妞儿,以及可以打开任何房间门锁的万用钥匙,关于情节,我想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陌生。而所有的这些,在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里都会更加的生猛。当然,还有不同于姜文的对于青春的思考。
《发条橙》/安东尼·伯吉斯(英)
同样是知名度极高的一部电影,而且还是禁片。会出现在这里,说明它也是有小说原著的。这是一个幻想题材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未来社会,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移居月球了。在这样一个幻想出来的背景下,主人公亚力克斯的叛逆青春被夸张到了极致,充满了暴力和性。老实说,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属于让人很想看但又看不大懂的那一类。所以,还是让我们来听听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小说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展现“自由意志”与“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两种观点之间的对立。关于“发条橘”的意思,他在原著再版时的序里如是说:“发条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伦敦人用它作比喻。其寓意比较怪异,总是用来形容奇怪的东西。我的原意是,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直观的理解为上了发条的人。此外,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导演库布里克说:“影片的主旨是对人的自由意识提出置疑。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方式和原则生活,当选择做好人或坏人的权力被剥夺以后,人们是否还真正享有人权?”不管对这种艰深的哲学命题兴趣与否,这样的电影和小说都是值得一看的。毕竟,向往自由,讨厌规则和束缚,诸如这样的想法我们都曾经有过。也许,还依然在坚持。
电影推荐
《高三》
关于高三的纪录片。这样,福建武平一中05届高三(7)班的那些同学们,在年老的时候可以拿起这部片子缅怀一下了。那昏沉而凌乱的宿舍,朗朗的读书声以及堆积如山的书桌,永远少不了的动员大会,摸底考试出来后的压抑表情。当然,电影仅仅满足我们倒退时光的幻想症,终究是无法回到那个说起来相当严肃的一年了。之后,有人上大学,有人打工,有人消失。有时候会想,假使没有考上大学,是不是会比现在更傻一点呢?
《摩托日记》
格瓦拉是个理想主义的符号。对于发生在1951年这场横跨南美洲的青春之旅,仅仅作为理想战胜现实的乐观版本。他们开始于冒险,美女,宴会,到最后见到的苦难,麻风病,我们因此见证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伟人的成熟,并且,关于成为一名著名研究家的梦想,已经被“为人类服务”的崇高信念所替代。
《长大成人》
这部电影有这样的特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所谓的中国摇滚圈的糜烂生活以及文革结束后的残酷青春们。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线索,应该是周青寻找偶像周赫来的故事。这个叛逆的少年选择吉他,甚至之后这种摇滚生活将伴随着他的一生。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像传说中那样影响了很多他们那一代的人,幸好,他还遇到了在火车站工作的知识青年周赫来。坏少年周青,除了弹得一手好吉他,因此偶然被教会了正直以及其他某些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