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厝安记忆

文/Loafe


  最后一站华夏学院,从车上下来的一个站点刚好是之前停过的一个地方。笔直的水泥大道,厦门典型的傍晚气色,微风吹拂,天空留着一丝火炉似的夕阳。前后两个方向,打电话问到,其实仍不知道怎么走,走了几个小步,迎面走来一个学生样的人,提到厦大公寓,他说着往回走,便庆幸赶紧问了路,否则要往相反的方向走了好久。那人看见拐角墙上有一合租的告示,便停了下来细看,他说帮朋友找房子。价位三四百的其实不少,只是朋友想找家条件好的。这个曾经男渔女耕的村落,大概四年前便多了些外人住民,由于是在岛内的村子,价钱又不至于贵,便有了大量外人口涌入。厦大在这边建了海韵学生公寓,自然周边的消费群体有了学生。

  那晚安置在学生公寓的同学那边。烧烤摊和混杂着的小店铺,便知道从漳州校区搬过来的这些学生,说起厦大就说是从一个农村搬到另一个农村的道理了。晚一点的时候,跟朋友一块在前田找东西吃。一个十字路口站都是烧烤和麻辣烫,还有一个小农贸市场,一般就是村民早起买菜的地方。循着厦20公交车路线走都是大道,走过一遍就能把路给记熟。斜坡上来就是汽车终点站,再往上走就是隧道,山的那头是厦大本部,还想着这个暑假开头连绵不绝的雨天气,隧道里头淋不到雨,浅蓝色的漆墙壁,更添加了这样的阴晦味。要是热烘烘的天气,空气仿佛也流淌着活泼的气氛。到晚上的黑夜色,还能看到半山腰零星点缀着的灯火,后来听同学说那上边算作一个分散的小村子,水泥路也绕着学生公寓铺了上去。

2

  要说开始知道曾厝安这块地方,也就一个年头。托朋友的福,来到这迷宫样的地方。那时守望者青年客栈刚落成不久,除了二三楼做好的床铺还有些青年旅舍的样子,一楼的厅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曾厝安建筑,有个小庭院,顶楼就是能看夜色的地方。旧有的瓦房越发的少,都是自家盖成的小楼房。被领着拐了几个巷子,就找到了梦旅人(梦旅人客栈,下同。编者注。),看起来相当隐蔽的地方。后来再一次来曾厝安,以为这样一个到处是巷子的地方理应哪块地方都走得通。走了个把小时,那个想要找的门牌号也没个影,曾厝安XX号的标示似乎是不按顺序的,就弯一个方向,门牌号就差了好几个号,否则就是走到死胡同,偶尔还能见到一些客栈的牌子。倒替着担心,这样的巷子路,要不是迷路的旅人们,还有谁有这耐性找下去呢。偏偏是待要失去耐性的时候,要找的地方就钻了出来,那从哪个门牌号跳到另外一排门牌号,终究是因为丢掉的那些在房子的另一边。时间久了,大概巷子也被改建的屋子给挤没了吧。

  要是纯作散步的话,这样的小块地方倒是有趣,每户人家大概都会有一条家犬,遇到陌生人的话便要大声叫,这样的嘈杂,顺着来往村民的说话声、炒菜的烟气,一下子就是一个很美好的村子气息。尽管朋友仔细叮嘱,那天从靠海那头的曾厝安走巷子去厦大学生公寓,还是费了阵功夫,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像是绕了个正方形路线,再深入走的话就要进入无底洞的黑山林了。返头一路打探走了一阵,终于看到武警大队的红色警灯,接着便是铺好不久的大马路。两旁照样还是静得出奇,看起来刚开发不久,两旁的新套房还没能入住。这个传说曾经是渔村和侨乡之家的村子,到这个世纪初有了新的定位,捣毁掉无数小巷交叉组成的村子,显然是一个有点可悲的趋势。

3

  除却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学生,几年时间,夹杂在这个农居里头的青年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摄影师等名头的人越来越多。那晚去梦旅人,坐在那边一聊便已两三点。啤酒和音乐永远是最好的搭配方式,可是怎么也没有机会碰上篝火晚会。后来是借着午后跑出来,顺着前田那条笔直公路下去,路过小学,午后时光静得像野外的地方,蓝天空和被打开来的黄土山,这样的印象放在脑子里,再沿线下去,待走到仓里路,拐角处的厦门文联是鲜亮的橘黄色建筑,这样的时候,仍旧是稀疏的人行,想起朋友描述的那些懒洋和安静,这时候置身于此,突然一阵空灵。这样的一个村子,热闹的时候都是亲切的街巷农家气,安静的时候仿佛城市里仍旧珍藏着的一块山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