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大学生和教育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吴光辉副教授访谈

文/Loafe


  吴光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2001年日本京都大学修习哲学博士课程,2005年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出版著作《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

  做这样的一次采访,我试图了解的是,极大影响我们成长的学校教育,现在是什么样的,以及它应该是什么样的。

  L:能否就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学校教育,来说明与现在教育不同呢?
  那个时候的学习比较自由,我们也比较渴望知识,对寻找工作、谋求职位这样的社会压力几乎没有什么感受。不过,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也是引导我走上研究道路的,是一套40多卷本日本历史丛书。那个时候的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它,不停地记录,期望早一日将它整个读完。历史告诉了我研究的方法,历史引导我去正确地认识它。我感到幸运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也可以说是我一生最喜欢的事情。一个人的一生最为难得的是,一辈子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此而言,如今教育的最大的一个缺失,就是作为学习者本身的大学生缺乏了自我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他们始终忙碌地出席各种各样的、可以提供给自己无穷的“知识”的课程,却缺乏了寻找“智慧”,反思自身的机会。他们认为只要掌握好知识,就可以适应这个社会,但是却迟钝于这样的东西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判断与反思。

  L:这样的不同是如何发生的呢?
  时代的要求与变化,应该说是一个根本的症结。如今我们正在谋求现代化的发展,处在一个真正的追赶型的轨道之上,因此,不仅经济,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身上,也就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更大的努力去学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应该说也是一种必然,毕竟我们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机制都是为此而服务的。但是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尤其是急功近利的问题,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L:如何应对您所说的急功近利?
  在这样的加速发展的状况下,急功近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缺乏了一个紧急刹车的装置,一味地冒进,那就必将引起难以估料的后果。因此,我想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才能更多地让学生保持一种满足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经历每一天的学习,经历每一天的收获,感受每一天的满足。要培养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不要急功近利。

  L: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平常心呢?
  如果说初等教育是教授知识,那么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则应该是责无旁贷地教授智慧。如今我们习惯了标准化考题,也学会了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选择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在社会、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现实问题,却并没有给我们指明可供选择的选项,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究竟存在了多少的选项,进而展开自己的判断。选择的问题既是一个知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现代大学教育仍旧倾向于知识型判断,学生被不断灌输知识,而没有一种反思的空间和时间,怎么去谈保持平常心态呢?

  L:那么您觉得,在具体的实践上,应该做哪些改进,使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反思意识呢?
  大学教育应该向智慧型教育转变,最为关键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再是以教师为主导,而要让学生自主发表,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向旁观者、或者评价者发生转变。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通过积极地与教师沟通,逐步学会认识自己,逐步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物,逐步学会去反思自己的每一天。

  L:可是为何现在仍得不到实践呢?
  如今的大学依旧是以知识型教育为主体。首先,教师的惯性思维使他们擅长于“控制”,也会扼杀逃逸于他们“控制”之外的言行。因此,改变教师主导身份,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也就受到了控制。其次,作为教育的承受者,学生经历了小学到大学的灌输性教育,也就会习惯地停留在教师教授、学生紧跟学习这样的方式。应该说,正是这样的惯性造成了教育的惰性,教育的惰性不断累积,也就会在遭遇困境之际出现功利性。我想现代教育所缺乏的,就是改变这样的惯性,杜绝由此而滋生的惰性,排斥实践过程的功利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由传统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变。

  L:您认为能够怎么去改变这样的惯性呢?
  第一,通过对话与沟通,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达到双赢。其次,要认识到学生并不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缺乏将之表达,展现出来这样的表现力。因此,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不要随意地忽视它的存在,更不可将学生视为奴隶来看待。

  L:回到一个基本问题,您觉得现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今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我想将素质教育解读为健康教育。它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知识性的智商的教育;其次是情商,要培养个人风格、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这样的素质。不过同时,我认为还存在一个意商,即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对于行动乃至行动后果的判断能力。这是创新的一个根本前提,也是如今我们最为缺乏的一点。

  L:您怎么看待学校教育以培养社会的螺丝钉这样的说法呢?
  这应该是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了。主要还是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冲突。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理想,而不是随社会的大潮流。但我同时也反对一味以自己喜好,脱离整个社会潮流的目标。教育的根本,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会如何,不这样做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