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

文/紫菀


《死亡诗社》
导演/Peter Weir
编剧/Tom Schulman
主演/Robin Williams
制片/美国
上映/1989年

  一部和我同龄的电影,原以为画面会很陈旧,结果当然只是自己多虑了。

  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死亡诗社》无关死亡,无关诗情,让我肤浅地以为这只是又是一部说教片而已。基廷老师让学生知道,不要对自己的内心懦弱,不要被一些人为的或是自己给自己的限制打败;学会走自己的路;教育不是为了使大家成为一样的人,而是你要成为你独特的自己……所有的这些都是电影的前三分之二时间所带给我的感想。原以为,这已经是这部电影所能带给我的最大感悟了。那时候,心里还怯怯地想,哈,原来就这样而已啊,媚和如不约而同的推荐,不会就只有这素质吧……心里还嘀咕了一下。现在才开始慢慢发觉,一部电影不看到最后一秒,都不要断定它是好还是坏,有些好的电影也许会有冗长的看似无味的铺垫,但是到了关键处那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力,你就已经成为它的俘虏了。

  久久地听着电影最后几分钟那精彩情节的背景音乐,久久地回响着回响着。电影到了这里嘎然而止,那挣扎的脸庞,坚毅的脚步,骄傲的表情,学生们用这样一种方式向他们的老师告别。从一开始就觉得,电影安排安德森这个人物不是盖的,肯定有重要的发挥。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不敢在多人面前说话,到尼尔死时的崩溃,再到基廷老师走时第一个带头站上课桌。我们可以看得到人物的变化和线索的安排。最后一幕戏最耐人寻味。在电影开始没多久的一节课上,基廷老师叫学生们撕掉那普里查教授写的机械地评价诗歌的狗屁文章,因为诗歌应该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机械的公式去衡量。而到了电影最后的时候,基廷老师被莫须有的罪名被学校辞退,在课室里,校长正代替基廷老师教这个学期的英语诗史课,正讲到那个“伟大的普里查教授”写的文章。校长的照本宣科和盲信权威,在此时和基廷老师教授的独立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幕,我看到了两种冲突。基廷老师在教学中贯彻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自由教学方法,和老校长照本宣科盲信权威的冲突;学生是屈服妥协于权威和正统的压迫,还是用行动坚持自己的信念支持自己尊敬的老师的冲突。校长越歇斯底里地喊,学生们越站得坚定。每一个学生脸上的表情都值得玩味:是的,我们会懦弱,在选择是否站起来之前心里会有挣扎,但是,当内心的理念战胜了胆怯,我们的脚步就会很坚定,一步两步都那么掷地有声,脸上的表情是如此的坚毅和骄傲。而这就是影片最动人之处。如果说《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是一个坠落凡间的天使,通过音乐和学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顺便救赎了学生;那么基廷老师就是身先士卒地感染学生去树立自己的理念、寻找自己的道路,授人于渔。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一部戏里面,基廷老师的戏分并不是最多的,他不是导演着墨最多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学生。因为学生们在独立地摸索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改变或者说质变正是基廷老师所带给他们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词:灵魂的工程师。我想,应该就是这样子的吧。

  一直觉得尼尔的死有点想不明白。身为诗社的一员,身为被基廷老师感化的幸运学生,一直觉得他应该能够化解这个矛盾的。为什么会想不开。或许也可以理解的就是,只是因为他太年轻了,十七岁的少年青春所经历的执拗和偏执。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去对抗不合理的现实和坚持惯行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随大流。因为我们都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自己弱点的人。如果从今天开始,你学会去思考而不是靠别人告诉你,你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所以,要记住,路不是为别人而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