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两年又一个月的故事
2008年6月3日


 
       
 
 
tooday25
 

我的香港电影笔记(5)
金像奖秋后算帐

文/欧志彬


  香港电影的成绩单派发完毕,成绩公布之前有朋友要我预测一下(去年我预测谭家明必定击败多数人认为大热的杜琪峰,结果被人说神了),我说预测不敢,也没那资格,交流一下而已。其实颁奖前,我个人不认为《投名状》能如此完胜,相反,我更看好本土化,同样出自陈可辛监制的《门徒》,原本我希望的是和两年前的场景:《如果·爱》拿一大堆奖,然后在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中失意,但最后成绩单一出,并不是我所预料的。

  金像奖颁了27届,今年应该是办得最为“手紧”(注:手头拮据之意)的一届,没有提名人的大合照;没有太多的宣传;没有太引起轰动的大人物;尽管之前提出“四海一家”的口号,但资金的短缺导致口号也仅仅是一个口号,甚至颁奖当晚的舞台也感觉不到大气。面对少得可怜的资金,梁朝伟也只能说,这是我们一家人一年一次的聚会,开的派对。所以,你看到郑佩佩母女上台颁奖,看到王晶一家三代人互相调侃。

  这届金像奖的各项获奖者都不太冷门。论数量,你可以认为怎么来来去去都是那几部在竞争,这种状况从影片产量一路下降开始就已经存在,不过竞争主要奖项的影片确毫无疑问是质量极高。也许是响应去年的主题“薪火相传”,结果今年出了个游乃海。《跟踪》能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一点不让人觉得意外,而没有得奖也是意料之中。因为第一次做导演就被提名足以是对其最大的褒奖。而最佳新导演也就毫无争议地落在游乃海手上。

  从《投名状》大获全胜可以看到,金像奖在对香港的电影人发出一个信号:合拍同样能出高素质电影,合拍片不是要放弃本土特色。《投名状》取景、语言都用内地的,但又力图不失去本土特色(类型片)。与一直坚守本土特色和追求个人风格的银河映像相比,陈可辛已经大胜。在提名的大热影片里面,除了《投名状》,另外一部就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颁奖前我十分希望许鞍华能得到最佳导演,但我估计获胜的机会都不大,因为金像奖要鼓励合拍片怎么也得拿出一部叫好叫座的商业大片,而对阿Ann这种追求个人风格的合拍文艺片机会很少,再加上去年文艺片完胜,注重商业与艺术兼得金像奖不会再让不太好卖的文艺片全胜。不过,许鞍华也承认,《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中小成本的文艺片,和《投名状》等大片没有多少可比性。

  同时,大获全胜的《投名状》似乎还在发出另外一个信号:香港电影人要北望神州。今届最佳导演陈可辛是最推崇合拍片的,是面向大陆观众的香港导演。而他也一直坚信,合拍片一定能发展大方向。近年来,陈可辛以合拍片方式制作了《如果·爱》和《投名状》,都是投资高且评价好的大片,陈可辛认为电影就是一个资金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要观众回到电影院看电影,拍电影本身不是一个骨气的问题,所以和大陆合拍片,出大制作才是电影人的出发点。而至于电影审查,陈可辛也十分乐观,因为老板不见得就比电影局的官员好,好莱坞的老板有时会比电影局更苛刻。

  诚然,以陈大导演电影界成名近20年的“朵”(注:头衔、功力之解),去和电影局的官员打交道当然不是什么问题,跟电影局的官员谈剧本应该阻力也不太大。但是中国历来注重出身和身份,如果去的是一个大陆人下香港做导演,然后再上来和电影局的官儿们谈,或许就不那么顺利了。

  至于电影老板和电影局,我也承认老板未必就比电影局好应付,因为老板要看着自己的钱包,要讲经济回报。但是电影老板不会要求你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会要你不能“恶意贬损人民军队、武装警察、公安和司法形象”的,不会要求你要树立“光正伟”形象。更重要一点,老板不会给你的影片作“政治正确”分析。如果好莱坞也有这套电影审查,那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洛城危机》会被吊销拍电影的执照,颠覆警察形象,“恶意贬损人民军队、武装警察、公安和司法形象”的,将不可能出现马田·斯科塞斯,因为他的电影总少不了F字头的单词。如果要把《无间道风云》里面的多达两百多次的这单词都剪掉,那估计这部电影也不用怎么看了。对了,《老无所依》也应该踹了,因为里面“刻意表现违法犯罪嚣张气焰,具体展示犯罪行为细节”,而且同样贬低警察,怎么两个小时的影片下来警长竟然抓不到杀手,也太小看咱们人民警察了吧。

  按照周黎明的说法,中国的电影产量要超过好莱坞容易,叫每个省的宣传部都拍一部主旋律,产量马上能超。但是,要出个什么中国“添·波顿”、中国“塔伦天奴”、中国的斯皮尔伯伯,那就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