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两年又一个月的故事
2008年6月3日


 
       
 
 
tooday25
 

突然想去香港

文/张小跳


  从昨夜开始心头满是“Hong Kong”一词,颠来返去,脑海中Martrix般的飞淌粤语歌词。

  观《经济观察报》所作专题,记忆之城,比起同代人在港剧中长大,我并未有同等体味,而是欧西文化浸濡,说话尽是鬼佬正腔,连自言自语都不舍得用中文,除却写作官样十足,竟十分中意黑人腔调和正经美味。

  再看现时,昨日陪同鱼头入地下铁饮奶茶,墙上招贴尽是港味,等待之余仔细环顾,不觉心思挂碍。

  两广地区多有讲白话,粤式文化耳濡目染,而粤式文化正如叶滢同名文章所述:“香港的半唐蕃味道,华洋并存的混杂美学,在欧阳应霁重新描述的茶香古法太爷鸡清甜爽口白糖糕或者胡恩威走过的深水埗鸭寮街高登商场黄金广场,再次鲜活起来,年轻时颇西化的他们此时正进入中年,他们此刻暂不谈米兰伦敦,他们要一个温暖踏实的回归,如果再不记录提醒,怕是太迟。”

  半中半洋,半俗半雅,极贴近我所追寻的混沌世界。

  香港对我的意义,仿佛是在这两年的生活中突然坚固起来。凡是街道地区名称,在我来说都一样好听,莞尔曼妙,不觉赞叹,即便音译也可如此,荷里活大道,弥敦道,油麻地,中环,庙街,虽根本不知其意,但想起香港麻雀虽小,五脏却更全的样子,不觉恐慌,为什么如此小城市竟有如此深厚文化,青年独成一派,音乐电影尽数有浓度,简直令人目不暇给。

  老实话说,原来对香港的印象不过是钢筋水泥、玻璃反光的灼热都市,人人风尘仆仆,情疏之至。但至此,才知此城广亦仄,小小岛群上树起黑白大厦,窄道之中尽是民情,俗不可耐反而是一种传承的文化根基,旦在夜路上走,黄色路灯下笑闹,混腻的口音腔调来往自如,别具奥妙。而饮食也自成一套,绝顶奇妙。

  虽从未踏上这片小小陆地,但神往之情,竟随日子愈加增长。

  看王家卫的片子,也对潮热清淡的粤味生活犹有向往。声色场,烟媚笑,全然脱俗。而最近向往起高档夜总会,摇摇曳曳,灯红酒绿,简直情到深处,无可自拔。

  如今也有在港定居的同乡名人,竟也是曾经男友以及高中时语文老师的同辈兄弟,然此人老矣,查家良字辈名镛,想来奇妙,此家族数代出文人,最出名者竟是一个写通俗小说的人,还被我的母校劝退,真叫觉得世界广大,谁都不可免俗。

  觉得这片土地必有神奇之处,爱极港产词人,港产电影与音乐均是宝藏,粤语的魅力也是,尽管是方言土语,却咬文嚼字,分外文雅。

  虽不会说白话,却享受粤语歌的情调,相较之下,港片中细软清冽的谈吐也令人迷醉。

  十分想背上包就往香港去,但终究不是个行动派,口中念挂,实则不能踏出一步。

  期待某日与某人相挽走香港。

  甚是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