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 - 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来来往往
2008年4月5日


 
       
 
 
tooday24
 

妹妹要过河,哪个来推我?
——草根媒体的名人打造之路

文/圣马克方场


1.草根的那些事儿

  不知道对于我们这代人(出生于80年代)来说,“新概念”、“互联网”算不算是两个对我们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事物,抑或还应该有别的事物对我们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很奇怪,我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注意它们。我们习惯于网络自由表达,习惯于将韩寒、郭敬明之流奉为我们的精神偶像,而且,我们还希望借助互联网能混出个什么名堂,借助一篇作文,能成为最牛的作家……我们这一代人,既是最简单的一代人,又是最复杂的一代人。

  “新概念”已经被某些人搞得臭名昭著,不提也罢,单单互联网还有一点意思,每个人都在其中窜跳,一些人可能真的达成了自己的意愿,一些人始终都没能得偿所愿。“草根”伴随“博客”的诞生而诞生,一个是鸡,一个是蛋。“草根”们将之前创造网络神话的那些案例温习了不知多少遍,紧接着,每个人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要么对着摄像头不停地脱,要么在电脑前练弹指神通,在自己虚构的神话世界中陶醉。个人的力量本就有限,网络传播的特性又是以特定群体为单元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从单干转变为“团队合作”。形形色色的群落、小组就应运而生了,我们在认识到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的同时,也就将媒体的意识扎根在自己的脑海中,每个人都对媒体有自己的认识,传统的报纸或宣传册演变为主题博客,传统的电台演变为播客,传统的电视演变为视频内容,当然还有,周老虎、艳照门让侦探演绎为人肉搜索……草根们大致也就干着这些事而已,各有所好,各有所长,网络所以就变得异常精彩了。

2.草根媒体自我包装之道

  技术流派可能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胡戈。你不得不承认,恶搞某部电影这样的点子其实是不值得被给与多少关注的,但胡戈不仅仅有点子,还有将点子转变为实物的技术,视频剪辑和音效合成才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所以成为众人关注焦点的真正原因。技术,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花活,也是驰骋互联网最为有力的武器。可惜,掌握一点技术并能运用自如的人并不多。胡戈之后有胡倒戈之流步其后尘,但影响却不足为外人道,网络上原创性的东西和单纯的复制产品受到的待遇是有极大差别的。而诸如胖兔子粥粥、兔斯基、张小盒系列,则从多媒体技术方面转变到了美术一类的艺术创作。但如果从媒体关注上讲,胡戈以及他的“馒头”更多地是被网络关注,引起传统媒体关注的虽然也很多,但从对其感兴趣的特定媒体个体来看,即便也有主流媒体的参与,也只是把这事当作是一个娱乐事件。而“兔斯基”被三联报道,“张小盒”登上多家杂志的漫画专版,则远远超出了娱乐事件的范畴,这种包装才算是更为成功的草根媒体包装!

  在博客充当个人媒体之后,以圈子、群组的形式扩大宣传,实现自我包装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小范围的个体行为,而是成为了一种相对成熟的模式化手段。博客网站为此在技术上提供了极为简单实用的改进,网民们则将个人的奇思妙想和才智发挥到极致,一部分网站(包括论坛)甚至因此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发展思路,聚集了更多更专业的网友探讨同一个领域里的问题,从以前的大家一起起哄到现在的专业人士给出专业论证,这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实质性改变让人感到无比惊喜。

  如果说博客仅仅是内容单调形式枯燥的黑板报,那么电子杂志无疑就是乐趣无穷的连环画,当博客们感受到博客的形式单一和版式风格受到太多局限的时候,电子杂志就成为了他们的另一个自我包装的工具,当然了,制作电子杂志庞大的工作量使许多人望洋兴叹,团队模式理所当然成为了电子杂志中的主流队伍。既有钱又有闲的名人们的资源优势在这时候就成为他们迅速聚集人气和进一步出名的最奏效的工具了,以《澜》、《开啦》为代表的明星个人电子杂志一时风光无两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3.我要出名

  单以团队模式制作的电子杂志为讨论对象,那些活跃在电子杂志群落里的网民们如何才能混出个名堂?这恐怕是每个参与电子杂志的人都或多或少考虑过的问题。草根们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各施所长,首先把电子杂志打造出一定的知名度,再来说自己的事儿,这种草根精神永远是那些毫无盈利点可言的电子杂志得以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的核心力量。但也有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热情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只把参与其中当作是一种乐趣,并不会当成是固定的工作任务。这就使得许多电子杂志的质量没有稳定性,有时候可能做得很精彩很充实,有时候则可能显得很敷衍了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使一些优秀的作者或者制作者长期支持同一份电子杂志呢?除了支付酬劳,放开限制,让更多有想法的人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在杂志上形成一定的特色栏目(固定栏目)可能就是成本最小且效果很好的一种模式,这一点,也是其它传统纸质杂志不容易实现的。

  其次,借助网络平台,一些有意思的线下活动可以开展起来,而这些活动一旦有一定的组织策划或者带有积极的主题,都很容易引起其它传统媒体的关注。以论坛“成都全搜索”为例,该论坛里的“成都草根剧组”,以丰富有趣的线下网友活动为主要特色,加上本身网友自编自导自演电影的放映活动,迅速聚集了一大批爱好者追随。而依托“全搜索”本身的纸媒支持,这个“剧组”的活动及影片被报纸、电视台、奥运官方网站等频频关照,该团体及其中成员很自然就迅速窜红。

  再者,对热点新闻(娱乐)事件的深度关注也是不可忽视的炒作之道。当然这种方式也以群体的表现为主,活跃其中的强人们往往不如团体自身的名气大。例如“周老虎”事件让我们记住的是“色影无忌”论坛而不是那些对老虎照片作出专业分析的摄影达人。当然,这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对某热点新闻(娱乐)事件的网络谈论首先引起的是人物类报刊杂志的关注,那么在他们的报道中,对事件中的个体的关注就会显得比较突出,天涯社区“批判于丹”中最为活跃的“塞外李悦”就是因为首先受到了《南方都市报》的关注,才成为“批判于丹”事件中窜红的普通网民。(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事件的发展情况作为整体讨论,并无揣度当事人动机之意)

4.推手

  互联网尽管已经越来越普及,但尚不能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不少网络关注的新闻焦点仍然还需要转化为传统媒体的关注,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和信任。因此,那些希望通过网络草根媒体来塑造自己知名度的人们依旧需要传统的媒介渠道来作进一步的宣传报道或进行“成果转化”。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当是天涯社区的网络图书走向实体图书的出版模式。书商在获得相应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成了那些做着一夜成名美梦的写手们的强有力的推手。《诛仙》作者萧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盗墓笔记》作者天下霸唱,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兔斯基”系列的效益转化则来自于当事者自身的商业意识,贴纸、笔记本、便签簿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将兔斯基的形象从网络流传转化为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知识产权(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商标等)的商品,为草根媒体的自我包装之道提供了一种特别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值得期待的是,不少的投资者正在转变观念,直接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和完成媒体宣传以及形成自己独特的无纸化经营和营利,一些精心制作的电子杂志就是他们初期的产物,这些杂志虽然不发行传统的纸质版本,但仍然有十分专业的编辑制作团队,并且这些制作人也以此为固定的工作,获得投资者提供的酬劳。相信这样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确有真枪实弹的网络才人们来说,这意味着“推手”早已开始守株待兔,他们只需要做一只勇敢的兔子。

  民歌里唱“妹妹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听上去有些装嗲,有些勾引和挑逗的意思,而那些揣着一夜成名梦想的网络才人们,却一贯表现得过于矜持,总是不原意将自己推上大众言论的风口浪尖,总是不太愿意做“芙蓉姐姐第二”。可芙蓉姐姐不也混出头了么?与其默默无闻苦苦等待,倒不如向人家芙蓉姐姐学习。反正这年头出名了就好办了,舒淇不也傲气十足地说过“现在,我要把以前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么?

  咱怕个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