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我家在28年间竟也搬了四次。
第一次搬家应该是在1980年之前,那时还没有我,父母举家从上海回到了小城老家,父亲到上海时只身一人,归来时却已拖儿带女。
可以想象,当时年轻力壮的父亲如何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他的背上背着一个行包,左右肩膀上各挂着一个包,左右手上各拎着一个箱子,微微弯着腰,眉头挂着汗水,汗衫已经湿透,身后是我的母亲,她抱着我的兄弟,一路上,父亲不断回过头来,叮嘱她要小心脚下的路。
那时的行李箱是没有轮子的,而且箱子本身的分量就不小,里头装的东西也很重,光毛主席像章这类的金属制品就有一百多枚,在我年幼的时候,这些箱子曾一度被我视为“百宝箱”。
父亲刚分配到单位时,住的是出租房,一家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苦是苦了点,但总算是落住了脚跟。
1984年,单位新址落成,并建了一幢四层高的宿舍楼,我们又一次搬家了,虽说同样是单间,可总归是自己的地方,我们住在那里,直到1987年,单位在宿舍楼后面又盖起了一座集资房。
如果说前两次搬家我并没有多少印象的话,那么第三次搬家就可谓记忆犹新了。
那时我正值暑假,当老师带着几个同学送来成绩单的时候,我和父亲正在五楼新家的阳台上,父亲忙着制作阳台的防护罩,同学们在楼下向我招手,手中挥舞着成绩单。一边是即将入住的三房一厅的新房(虽然仅有60多平方,但对那时小小的我来说已经很大了),一边是显示优秀的成绩单,我想我一定是眉飞色舞了。
我们渐渐大了起来,60平方的房子渐渐显得有些拥挤,于是,搬家这个想法又被提了出来。
第四次搬家是在1996年,那是单位在另一个角落盖的一座商品房,而我们的住房面积也由60平方一下子扩展为120平方。面积不再是个问题,相反,有时一个人在家还会觉得太冷清了。
如今,单位已经不再集资建房了,新址也没有宿舍楼的规划,面对如此高的房价,“搬家”这个词似乎也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