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 - 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来来往往
2008年4月5日


 
       
 
 
tooday24
 

什么是中国式的

文/离


  什么是“中国式”的?这一问题并不应该以“我要写中国式的小说”这一角度作为出发点。带着实用主义的、功利的念头去思考,除了会误入歧途,不会得到任何答案。如果说,许多写作者或是普通人所认为的“中国式的”,是一些特定的历史片段、传统的语言风格、几百年前的古代建筑、流传至今的仁义礼节,甚至于简而化之的京剧、民歌、长城、帝王将相等等——而这些又让我频频摇头,从心底里否认它们是“中国式的”。假如我们将一部小说中的长城换成了金字塔,那么我们可以说它是埃及式的吗?中国皇帝换成了苏丹,就可以说它是土耳其式的吗?如果将古文翻译成英语,我们就能说它是一部英国经典吗?因此,这些可以被替换的,并且在替换之后并不能将一部小说彻底改头换面的文化符号,显然不是我要的答案。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式的?

  有人认为,当代中国没有中国式的小说,我想,这是对“中国式”的“过度思考”以及“过度寻求”所造成的。产生这一观感的人,在小说中所寻求的是中国式的文化符号,以及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误解的沉重感。这也直接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写作。这种影响在局部范围内是有利的:比如名利。但它真正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却是使这一范畴内的写作变得扭曲、急躁。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必须提及对于“翻译体”的盲目模仿。西方文学的影响使得另一部分写作者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一种是急功近利的“回归”,一种是盲目艳羡的“向外看”。这是两种极端吗?是矛盾的吗?不,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在这个共同之处的影响下,朝两个方向发展的结果。这个共同之处就是:我们无法认识自己。

  什么是中国式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所谓中国式的,就是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所思所想,我们说出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情感以及梦境,我们呼吸的空气,去过的地方,看见的每一样东西。

  它就是我们自己。

  所以其实,这本来是一个无须追问的问题。

  佛家早已揭示了这点:佛法何必身外求?塞满各种文化符号的所谓的“中国式文学”是荒谬的,模仿西方小说(其实就是翻译体)也不能完成任何拯救。更应该追问的是,我是自己吗?我应该如何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