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0年,我在成都认识了乌青、竖、肉。又通过乌青当时的主页,在网上认识了离、小痕(即后来的晶晶白骨精)。当时我看到了离的几首诗,《水凉了》、《给陈莉》、《烟缸——给我所有的朋友》等,很喜欢,感觉到她对诗的认识是起点很高的。然后,她也来了成都。来成都后,有一段时间,就写不出诗了。她为此很苦恼。我说,写不出就写不出吧,到写得出的时候你再写。我那样说的意思有两层,一是你已经写出过那样的诗,那么,你还可以写;二是,你的年龄还这么小,还有的是写的时间,不用着急。
评论
1.《抽烟》
抽一支烟
当然会有
烟灰
动一动手指就
可以弹掉
如果你不动
就会有一截掉下来
然后还有一些
四散而飞
这首诗给我们陈述了一个生活中的事实。这个事实肯定存在很久了,从有人开始抽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这个存在的事实被发现和陈述出来,却是始于一个叫离的诗人。是她发现了这个事实,并将其这样陈述出来。我在“陈述”之前加了“这样”一个限制语,意思就是,不是所有的陈述都可以构成我们认可的“诗”。不一样的陈述,就有可能成为散文的陈述,哲学的陈述,乃至物理学的陈述。而发现是不需要有任何限制的。什么样的发现,只要“这样”陈述,都可以是“诗”的陈述。我们可能发现的是某个案情的线索,但因为我们“这样”陈述了,结果成了一首诗,而不是报告。我们可能发现了某个原理,就比如说是“牛顿定律”吧,但因为我们“这样”陈述了,就成了诗,而没有成为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个著名的“自由落体”的公式。
2.《给陈莉》
陈莉
那天我在我住的地方附近
看见一个人
很像你
于是我走过去说
陈莉
那个人看看我
又走开了
这仍然是一个有关诗的“发现和陈述”的例子。谁都可以对这首诗的“内容”做一个概括,就是认错人了嘛。但诗有内容吗?我们知道,诗没有内容。因此,“认错人了”与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毫无关系。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说,写的是诗。怎么写的诗?看吧,就是这样写的——
陈莉
那天我在我住的地方附近
看见一个人
很像你
于是我走过去说
陈莉
那个人看看我
又走开了
3.《我的朋友想》
他一直想拍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他所有的朋友都知道
而且
他还在不断的对别人说
他想拍《饥饿艺术家》
他不是一个导演也没有钱
一次我问他
没钱你怎么拍呢
他说
不知道
这又是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以前说,“短篇小说截取的是生活的横断面”,但《我的朋友想》没有成为一篇短篇小说,而是成就了一首诗,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的是,首先肯定不是因为分行。分行是分不出诗的。是语言的形态让《我的朋友想》成就为一首诗。什么是“语言的形态”?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杨黎说,“诗从语言开始”;维特根斯坦说,“在不可言说的地方保持沉默”;蓝马说,“在沉默中坚持一片喧哗”。这些说的都是语言的形态。达到上述任何一种“语言形态”,都是诗的“语言形态”。
4.《乌青的一生》
乌青找眼镜找了一个下午
接着
又开始找
他的笔
按说不应该选这首诗来点评的。离还有写得好的更多的诗。2000年、2001年,她都写了不低于10首的我十分喜欢的诗。但我选出《乌青的一生》来公开点评,是因为它有代表性,代表了这一年多来一些我不喜欢的写作,或者说,是存在问题的写作。问题在哪里?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诗的标题。有了这个标题,再看这首由4个句子组成的诗,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意义:乌青的一生很无聊,也很荒诞。本来,单看这4个句子,其陈述是无意义的。但经过这标题的一点,“点化”出意义来了。而且,这种点化的方式,很有一种“观念艺术”的套路。记得我还看过乌青的一个命题为“静夜思”的网上帖子,就是原诗抄录了李白的《静夜思》,然后在最后加一句:这首诗是李白写的。这已经是行为艺术了。所以,当时我就对乌青说,这很有趣,但不是写诗的正道。
结语
诗是不可说的,这个孔子早就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所以,很早我就对别人的言说表示怀疑,对自己的言说相当不自信。就是这篇评论,我要是把话说得再多一点,其自相矛盾的现象就会明显起来。这更让我认识到,就算哲学的语言,数学的语言,都没有诗本身的语言能更准确的说明自身。诗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用来说的。实在要说,也要有个诚实的声明,那就是,我所说的一切,都有可能与诗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