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二版)
作者/巴斯(美国)
译者/熊哲宏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07年6月1日 |
|
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仍缺乏统一的理论范式。《梦的解析》一版再版,少男少女以做心理测试为乐,“心理”二字也常常被用在商业广告中增加魅惑氛围。心理学的浅草还没不了马蹄,公众却已在伪心理学的乱花中迷醉了双眼。
近年来进化心理学的兴起,似乎有望给对心理现象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完整、似乎还能解释问题的心理学理论。哈佛大学知名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说:“在对人的研究中,如果想要对人类经验的某些主要领域——比如美、母性、亲属关系、道德、合作、性行为、攻击性——进行解释,那么只有进化心理学才能提供比较连贯的理论。”
在这一框架下,人类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细节,会呈现出有趣的面貌:小孩不喜欢吃花椰菜往往让家长恼怒不堪,但科学家们果真在花椰菜中发现了对儿童身体不利的物质;妊娠反应让准妈妈们头痛不已,但引起妊娠反应的油腻食物中真的含有对胎儿有害的物质;女性诋毁情敌时喜欢将矛头指向对方的外貌和私生活,这也正是针对男性择偶时偏好相貌和忠贞而发展出的适应机制……简单归纳,就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确实被长期进化验证出对机体有害,并潜移默化地在心理深处打上了禁印。
当然,这不是我凭空臆测的观点。在进化心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D.M.巴斯所著的《进化心理学》中,他对众多诸如此类司空见惯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核心的人类学问题,如择偶策略、亲属关系、合作联盟、两性冲突等,都作出了进化意义上的解释。当然,最有意思的是他提到和中国的不解之缘。在一项由10047人参与的择偶偏好研究中,巴斯发现来自中国的被试结果非常“耐人寻味”——他们对婚姻伴侣的贞洁(处女)特别重视,为被调查的全球37种文化背景之首。这直接提醒了他:跨文化的差异对于心理学研究具有多么重要的价值。
D.M.巴斯也不忘借书中的机会澄清许多人对进化论的误解。尤其在中国,对进化论的一大误解已随着它最早的中文表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个字深入人心。在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更被那些叫嚣“优胜劣汰”的现代狼人用来为自己的自私、冷酷和不择手段进行辩解。然而在正版的“进化论”中,“天择”之前并不存在“物竞”,正如巴斯所言,“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并没有任何预见性,它并不是‘有意向的’。长颈鹿并不是因为发现更高的树枝上有更加多汁的树叶,然后才‘进化’了长长的脖子。”
更为重要的是,进化不可能发生在一两代人身上。人类花了千百万年时间才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跨越,时至今日,我们的身体结构和我们所能想象到的过去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我们拥有石器时代的大脑,却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进化速度和文明的发展速度,其差距就像蜗牛和航天飞机,以至于今天人类面临的不少问题都源于这种“自然vs社会”的速度差:对脂肪和甜食的偏好有利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中生存,而今却时常导致糖尿病和心脏病;身体本是用于走路和奔跑,长时间坐着造成了各种颈椎和腰椎的问题;眼睛还在期待我们用它在一米至数百米的范围内搜寻食物,文本和电脑的工作环境却让晶状体失去了弹性;人的社交习惯和友谊适用于一两百人的部落生活,如果固定的朋友超过这个数量,我们也将无暇应付……文明世界的生活方式常常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不知所措,这笔对进化欠下的债,终须用健康来偿还。
与此同时,在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互看不爽的时代,用生物学的范式来解释那些“大家特别珍爱的人类现象——比如文化、宗教、伦理,甚至是美学”,似乎并不受这些理论传统研究者的欢迎。1975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出版了一本《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的著作,试图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人类现象。该书让他饱受攻击。人在生物界中的独特性和超越性似乎成为了某种学术底线;人的终极价值,仿佛必须建立在独一无二和不可解释上,无怪乎有人将进化论看作第二次哥白尼革命。而从这一意义上讲,在《物种起源》出版140多年后的今天,这场革命还远未完成。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结尾这样预言:“在遥远的将来,我会看到许多更加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此展开。心理学将会拥有全新的基础。”心理学已在逐渐涉入这些领域,然而这个“将来”终究是过于“遥远”了,以至于达尔文毕生也没能亲自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