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点开始 - 每个最初的旅行
2007年9月29日


 
       
 
 
tooday18
 

《tooday》2007年九月刊物推介
经典/ 《城市中国》

文/红豆


《城市中国》
2004年试刊第一期

  “《城市中国》的作者们往往不会计较稿费的多少,仅仅是每一期的课题已令他们乐此不疲。” 

  关于杂志的,你会想到什么呢?

  给一分钟的时间:定位、受众、栏目、专题、文章、页码、开本、排版、装帧设计、纸张质量、发行量、主编、编辑部、编辑部地址、发行、行销手段、刊号、定价……

  《城市中国》在还没有研究中国城市的地理和民生性命题之前,就先把杂志本身给研究了一番。为什么要以“杂志城市”(城市中的杂志)作为第一本的主题?因为“要研究城市,就要先研究城市中的杂志”,那些藏着城市的种种生态、人性的印刷品,不是以信息收集者——报纸出现,而是以“观点提供者”、城市形态总结者——期刊的形态去满足人们不同的需索。所以,这本试刊号就是一本研究杂志的杂志。

  上述那些可以从教科书上获得的关于杂志的关联词,《城市中国》只是考虑性地选取了一些元素,我们可以说它是不完整的,但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如何让编辑们和受众最有效地表达和最容易、最有趣地了解到“杂志”呢?于是那些可以有视觉上易于表达的量、那些不至于以长篇大论来分析的元素,便成为首选了。

《城市中国》
第一期2005年再版封面

  然后,以下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部份:

  1.一本杂志卖给废品回收站,所得到的钱,要买几多本杂志才可以买回一本新的呢?于是《城市中国》发明了一条公式:
  设P1为杂志的原始售价,P2为杂志按重量被回收的价格,w为杂志毛重(kg),N为用来买新杂志的旧杂志本数。
  推出:p2=w×1,n=p1/p2
  推出:n=p1/w

  2.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一本杂志的定位与读者对杂志本身的褒贬,从中可以看到杂志的雄心,以及读者未必中肯但会有共鸣的评论。

  3.一些老杂志的古往今昔:放上了杂志在创刊当时的封面,以及2004年(这本试刊的出版年份)的封面,再加简单介绍。介绍到的杂志,可能大部份我们都不会再看到,但这是一个历史。

  4.一些杂志的细节:说到了杂志的开本、书脊、封面、导读,把各杂志的这些元素来一个简单的解剖。

  5.杂志克隆:中国的杂志对外国杂志的模仿,例如《三联生活周刊》vs《Times》和《明镜周刊》、《书城》vs《纽约客》,《中国国家地理》vs《国家地理杂志》,《Vision》vs《Wallpaper*》,当然,《花花公子》的至今无人能仿。

  6.杂志看完了,该怎样处置呢:放风筝、垫高、当枕头、做帽子、当肥料、放堆填区、粘窗户等,黄薇的图配上桑格格的文字,好笑又讽刺,并不过分。

  7.杂志说城市:看多本杂志如何说北京、上海、广州、香港。

  8.恶搞国内杂志:将多种杂志的封面刊头改成“城市中国”四字,搞笑,做得粗糙却似乎更有味道。受害者:《中国国家地理》、《新民周刊》、《财经》、《三联生活周刊》、《城市画报》、《周末画报》、《凤凰周刊》、《艺术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