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你会不会因为爱上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回应者多为女性,答案以肯定居多。无论对何事何物的爱,我们都习惯为它找一个借口。你总是要为着爱一个人才能去爱一座城么?并不。感情是多么私人的事。行走万水千山,也不是为着追寻某个人的足迹。想去,便去了。爱了,就爱了。与古迹无关,与历史无关,只为着某一个美好的瞬间。
1
长春
还有什么比小而富有文化气息的城市适合居住呢。在长春最有名的大学听课,教授一脸严肃:“去了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长春,才是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地方。”满堂皆笑。城市被一所所大学包围着,这使它本身看起来就像一所大学。哪怕在最繁华的街上,你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书店和富有特色的小衣饰店。主干道人民大街两旁的绿地上是溜达出来晒太阳的老头和无业者。我曾在那样的场合听到这样的话题:“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城市建设怎样更人性化”等等。令人惊叹。这里的人民并不落后于时势,却没有北京皇城根下的那种优越感。它谨慎、温和,也许只有在那些年代并不久远的洋派建筑中,你才能记起那段苦涩的历史。
大学生是这城市庞大的一群,日流、韩流总能在他们中间迅速准确地站稳脚跟。东北姑娘身材高挑,打扮入时,冬天的大羽绒服也遮不住她们的光彩。而当其一说话,那熟悉的东北味:“哎呀,妈呀。”又让你忍不住宛然一笑。
滑雪者说,哈尔滨的雪太硬,沈阳的雪太软,只有长春的雪,刚刚好。如果不想在深山老林里看原始的雪景的话,这里将最接近你的想象。在下雪的冬天,随便走进一个巷子,没来得及清扫,它也不化开,就那样静静的在地上堆成了毯子。好久好久,只有自行车的两道痕迹。
繁华,它不及沈阳;特色,它不及哈尔滨;美丽,有的人认为吉林更胜一筹。可是没有人会否认它的宁静与美好。随便的街边一角都可休憩,而且,郁郁葱葱的树木,干净整洁的街道,和它四季永远放蓝的高高天空,在这呼唤返璞归真的世界里,难道不就是最好的风景么?
2
大连——两个人的城市
毫无疑问它是国际型的都市,毫无疑问它在往国际都市的路上走。所以在火车站门口我被交警引导着按号去坐那些排好队的出租车、公车时,几乎怀疑自己到了某个工厂的流水线上。在东北的三月份,依然是凌冽寒风,可是大连的姑娘们早已脱掉厚重的棉裤,换上短裙,大无畏地满足游人的爱美之心。
下午时分坐上公车,在树间掉下的阳光里一路游荡。不去老虎滩,不去海洋公园,只为看看这城市的追求更美的大兴土木。
还好,有海。巨大的广告语,大意是,如果大连没有海,恋爱多苍白。是的,这是个恋爱之城,有海的地点总是心怀爱情的人的向往。我突然想起那些美丽的姑娘们,她们笑容灿烂,与同伴手牵手。海风吹到一个人身上,是寂寞,吹到两个人身上,是温暖。
在著名的星海公园里,旅行者找一个角落坐下来,抽一支烟。她没有见过这么宁静的海,她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她们相互陪伴,天荒地老。
很久以后,我还是不敢相信,为什么那一天,没有看到一个孤单的人,除了自己。
3
武汉——自由码头
谁说武汉是最大的农村?它的政府正在打造森林城市,从车窗望出去,除了绿,看到的还是绿。出租车司机笑谈别的城市拆了房子盖楼盘,这里则是拆了房子种上树。可谓良苦用心。这些树使得有热都之称的它至少在表面看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威慑力,还有我在别的市中心都难以见到的湖泊面积。最大的农村吗?那就真的有山有水,郁郁葱葱,恢复原生态吧,难道不正是许多所谓城市规划家煞费苦心的要求?
武汉——大武汉。汉口、武昌、汉阳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三个镇都有它特色的中心地带,长江大桥是唯一连接的纽带。它并没有快速的轨道交通,但它的出租车计费也是前所未有的低。如果你没有稳稳当当地从这“天下第一桥”上过,没有满怀欣喜地看过滔滔长江在一片车流船流里安静流淌,那你一定很难体会那种充满革命豪情的伟大。
长江大桥周围不远,有充满古代雅致情怀的黄鹤楼、民间日常风情的户部巷、余音袅袅的古琴台、近代民主平等思想发源的中山博物馆。从春秋到建国,从知音难求到革命起义,延绵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奇妙地在这里汇聚交融。
复杂的文化碰撞,巨大的城市地图、平民的生活节奏,是不是这些造就了它的自由与宽容?
武汉之大,在我眼中,大在其胸怀。
它有最好的地下摇滚音乐,众多的独立艺术,在街上不遮不掩的同性恋者和情人,一切泰然。
那一天,我在武汉德克士,下午三点,赤膊的大叔走进来,长发,浓胡,拖鞋,也许是个艺术家也许是个乞讨者,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吹了半小时空调,心满意足地走了。
那一天,我从豪华的商务楼出来,忍不住鸭脖子的诱惑,买了一支。西装革履人来人往的门厅旁,一位衣着素雅的女子正依着小摊吃热干面。于是大乐,就地把鸭脖解决,美甚。
它的乱它的脏广受诟病,可是,你并不会随便在哪个城市的每条小路上都找到美味的甜点小店,也不会看到那么多年轻的孩子,特行独立,眼睛明亮。走进书店或者音像店,把自己上学的书包装得满满。
4
上海
上海上海,光这两字就可以省略无数言语描述。
谁都说着上海,谁都来过上海,这是电影里的上海,回忆录里的上海,还是你在金茂的旋转餐厅里看到的上海?
30年代,60年代,21世纪,她越转越快,像每天你在地铁站里看到的行人急速的脚步,眼花缭乱。你不知道用哪一只眼睛去记住它。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人眼中的上海。
你要相信张爱玲么?那你也许会失望。或者相信鲁迅么?还是安妮宝贝?为何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忽略它的历史,忽略它那么多的光环。什么外滩石库门淮海中路南京西路,只把它看作一座城好么?普普通通。
就像每天下午洒水车开过以后,下班的中年人骑着自行车买了菜回来,老年人也许在外晃晃悠悠,也许他们身上都有故事呢?是的,那么多的故事,只有梧桐叶子记住了吧。
我看到的上海,是巨大的地铁广告:“上海,没有陌生人”和“画展进地铁。”地铁仿佛是这城市的背景,在飞速的轨道上,一个个孤单的人,以最快的速度挤进庞大的打工一族。是的,没有什么能停止它的脚步,无论大雨夜晚,车速不减,灯火不灭,在立交桥上,你看到的是全盛时期的宫殿,庞大辉煌。
在这城市永不停止的步子中,你停下来,就在轨道交通的高空露台上,多等一班车,看看刚来到或者即将离开的人,看它的梧桐叶子密得化不开,看它的上空总是有飞机的信号灯一闪一灭像慢慢划下的流星,看这座城市里最坚强的女子,背脊挺直,眼神空洞。
我只喜欢,衡山路上的风光。
* * * * * * * * * * * * * * *
你的眼睛会注视着哪个城市呢?不为别人怎么说,只为听见心里的声音,它对你说:“喂,就是这里了。是这座城市。”然后,你安稳的把自己放下来。万水千山,巨大代价。眼睛会记住你看过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