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 - 写给未来的自己
2007年4月28日


 
       
 
 
tooday13
 

《在路上》
译者缺乏感同身受不可能有出色的译文

文/Chris


《在路上》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美)
译者/王永年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2006年10月

  原谅我明知故犯地错用成语,因为实在想不出更简洁明快的表达出这曲解意的词了。

  读完上海译文出版社新版《在路上》着实失望。相比早年漓江出版社出版文楚安先生翻译的版本,这个漂亮的新版实在可以说是外行人翻译的。新版本译者王永年先生曾经翻译过《博尔赫斯全集》,准确性不会差太远。我说的外行当然不是针对技术水平,而是氛围和韵味的缺失。

  王先生在《东方早报》的一则名为《文化价值高于文学价值》的采访中提到“翻译这本《在路上》是两年多前的事情了,当时主要是奉命行事,但一开始着手翻译就开始后悔接这个活了”、“老实说是的,我不喜欢这部所谓的小说。两年多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赵武平邀请我翻译这本著作,他是我的老朋友。虽然不太喜欢这本书,但碍于朋友情面就硬着头皮翻了,所以翻译得比较苦。”、“无论是文字上还是文学上,这本小说都没有太大的出众之处,行文和结构都比较糟糕”。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对上海译文出版这个所谓纪念版怀有极高的质疑,近八十高龄的王先生难道为了人情就可以硬译这么一部相当难译的作品。我对上译的好印象随着这些话蒸发了一多半。

  《在路上》英文版本来就很难读,除去凯鲁亚克自发式写作的结构,还包括众多的俚语。即便语言关过了,可自身的经验、背景不过关,自然翻译上也会差点火候。单从文字或者文学上来评价一部作品也有失偏颇。我不知道王先生文字和文学上的标杆划在哪里,但这种拿了稿费回头诋毁作者的方法也太拙劣了些。还口口声声说“可能我和你们,和凯鲁亚克他们都有点代沟,这是一部年轻人的小说。”王老爷子,凯鲁亚克1922年生人,算起来还年长您几岁,这代沟您还真能说出来。

  朋友们,去读原版《在路上》的吧,除非中国翻译界出来几个朱生豪,否则指望不出门的秀才们翻译这些东西只能是痴人说梦,而读到这些引进的作品也必然曲解了原著。台湾有人评论林少华译村上缺乏小资情调,为了翻译劝林搬到上海多练习英文多听音乐多读书。如果要翻译好《在路上》这样以经验和感受为主的作品,书房里面的翻译家们看来也得租辆东风横穿我国辽阔的国土。还好我国和美国面积差不多,可以节省下不少出境费用。我总感觉翻译《在路上》和翻译外文版的唐诗宋词有类似的地方,传统不同,根不同。

  不知道今后的年轻人,读着这样《在路上》的年轻人会感受到些什么。很多年后文楚安的译文可能不被人所知,而渴望求知的孩子们开始就接触这样不情愿的译文会满意吗?

  看看当年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句子。

  “我是个年轻的作家,我要起步。”——王永年译。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文楚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