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认为看书是一门子私事,因为看一本书就是对该书作者所写作品的一种认识,而每个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所以都是不同的,都是独树一帜的,就像同样站在西斯丁教堂的圆顶下,有人看到的是上帝的伟大,有人看到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天才。对于人这种相对独立的个体来说,一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为作者的银行户头里增加多少存款,而在于它能在每个读者的心底里培育出一株名为“认同”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开之后能结出“感悟”的果实,当然,这些感悟很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我想,正是因为有这种“大相径庭”,老莎那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会流传至今,老曹的那几块石头也才会如此的受人追捧。
好吧,言归正传。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尴尬的地位,他能够让人有所印象的作品并不多,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这本书在“西南书城”中的景况到是和其作者在文坛的地位有些相似,被分在“另类、边缘”一栏内。虽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获得过列宁勋章,但我认为前苏联政府授予其这国内最高文学奖项更多是出于对时局的考虑,而并非是单纯对其作品文学价值的肯定。但同时我们也得看到,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够否定其作品的价值,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半自转体小说的价值,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称不上俄罗斯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但他却写了一本优秀的小说,这本小说曾经影响过整整一代人,而且我相信这种影响虽然不会如往昔那般强烈,但肯定会继续延续下去。
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已经是第三遍了,每次看完后的心情说的草根点就是一个“爽”字,说的有文化点叫“心潮澎湃”,若要我用一句话来点评那就是:“这真是部男人的小说”,套用句现在的流行语: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简直整个就是被《追捕》中的杜丘灵魂附体了!保尔身体上弥漫着的那种男子汉的坚毅、执着、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让满大街四处游弋着的“F4”、“好男儿”和“师洋”们瞬间矮小得像个孩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相与“高大”、“伟岸”、“矍铄”这样的形容词基本沾不上边,反而通过那些泛着微黄的老照片,我们可以得知他的身材羸弱,消瘦的面容似乎还隐约朦胧着一层阴郁,但我敢肯定他的内心一定是顶天立地的,能写出如此顶天立地小说的人,他的内心应当是顶天立地的;作为书中主人公保尔的原形,他的内心必定是顶天立地的。
被誉为“欧美音乐灵魂”的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在他的经典名曲《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中曾问到“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子汉?”(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而我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从男孩到男人再到共产主义战士,从单纯的仇富心理逐步过度到朴素的阶级斗争意识最后升华到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乃至对于人存在意义的终极哲学思考。这本书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以懵懂无知为起始点,以感悟人生意义,寻获信仰并身体力行为终点,当即将走完生命旅途的保尔拿起鹅毛笔的时候,他早已不再是那个曾经往老师家的完餐中掺烟末的小无赖,而是一个为了自己的信仰奋斗一生的男子汉。
人是要有信仰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信仰不一定非得是某某宗教或者是什么主义,但是,人是要有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对美好生活的认同并尽力捍卫的决心,可以是对未来光阴的憧憬并努力实现的信念,可以是为实现自身价值或是坚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订立的高尚目标;这种信仰必然是积极的、美好的、催人进步乃至令人献身的;这种信仰应该是你生命的主旋律,是你迈步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步点,每一个节拍;这种信仰是广义的,不过,却和我们往常所说的、狭义的信仰是殊途同归的,简单来说就是海明威口中的那句“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明天”只是对“今天”的简单重复,就是周而复始,就是日复一日,就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而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明天”是相对“今天”累积,当每天早晨东方的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你知道你又将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信仰而前进,这样的人,生活是充实的,是有质量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老人实在是太吝啬了。
在保尔·柯察金或者说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种信仰的产生和循序渐进的成熟,直至保尔向所有的读者倾诉了他对人生的终极思考,并用自己的余生去身体力行。写到这里,我想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他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上中学的时候将这段话背到烂熟,但我很怀疑在当时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多少人,特别是像我这般岁数的年轻人真正去思考过这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斯拉夫民族似乎盛产这样的钢铁巨人,从冒着箭雨毅然冲向克里米亚骑射手的哥特近卫军,到高歌着《神圣的战争》毅然冲向纳粹坦克的红军战士,他们曾不只一次让世人领教他们那如精钢般的对信仰的忠贞,以及用信念所创造出的奇迹。所以,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枚列宁勋章是当之无愧的,其所表彰的不仅仅是一名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作品的作家,更是在表彰一位创作出伟大人生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敢于为信仰而自我牺牲的真正的男子汉,正是这样的人在9年之后折断了纳粹德国的铁蹄,将前苏联的国旗插上了柏林的国会大厦。保尔·柯察金并不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柯察金”,在这个名字背后的,是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如钢铁般不屈的精神。
忽然想到了电影《春风化雨》中基丁老师解释拉丁单词“CARPE DIEM”(音:卡皮迪恩)时所用的那段诗:“及时采撷你的花蕾,好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风中枯萎”。……“呵!自我!呵!生命!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何意义?” 基丁对他的学生这样说道:“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的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一首人生的诗。
如果明天我们每个人都将化做尘土,而你能留下的只有一首诗,那你的诗,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