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的阅读体验是在小学。那时候哥哥家里有一些八十年代中期的《少年文艺》,除了郑渊洁的童话,这就是我最爱的课外读物。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心理幼稚得可笑,我永远都会记得自己怎样学着书中人物钓山猫的。那天我在悬崖边守着,看着那条系着瘦肉的绳子一动不动着急,整整守了一个下午还是没有收获。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把小学课本全读完了,课本是当老师的大姑妈给我找来的,还要求我背诵课文。这是个苦差事,但也让我比其他小朋友提前认识了不少生字。我自己家里除了几本医书,就只剩下父亲的初中的一本教材,里面有篇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我还有点印象。这远远满足不了我的胃口,所以这十几本《少年文艺》对我来说就弥足珍贵。在炎热的白天,在晚饭之后,我尽量避开严苛的母亲,到哥哥的卧室里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他家不多的藏书。阅读发现的新天地让我对现实失望透顶,整天没精打采,一心只想逃到深山老林做个自由的猎人,或者带着钓鱼竿去云游四海。另外我甚至还幻想着自己的身世之谜,直到有一天在镜子里看到一张与父亲爷爷一模一样的脸,我才彻底死了心。读书也让我有了说谎的习惯,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说谎首先要欺骗的就是自己,只要我相信这件事是真的,那在我的脸上你就什么也看不出来。这样我更加避开了父母亲而陶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本来我的性格急躁易怒,后来却渐渐地变得温和起来。
再大一点,武侠小说又让我沉迷。哥哥上初中以后我就有了更多的读物,他的语文课本当然是要读的,但是我更喜欢他偷偷带回家的武侠小说。他看完了就给我。梁羽生首尾配诗的才子风雅,古龙纵酒狂歌的浪子风流,金庸家国天下的英雄情怀,没一本都让我欲罢不能。遇到假日,我就偷偷溜出家门,在山坡和树林里虚拟着人生。我最佩服古龙,常常冒出一些很有感悟的人生哲理,而且从来也不啰嗦,行文总是那么简洁。自己上了初中,到了县城里上学,接触到的书稍微多了一些,可惜到初二班上同学开始青春期骚动,我也就加入到这个反叛的大军里做了一年多小混混,书也不大看得进去。到了高二寒假,在一个老朋友家里看到一本《百年孤独》,当时已经在课本里读了一个片段,有点想看,就借回来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外国小说,也可以说是严肃的文学作品,甚至我把它看成我的第一本书,因为我真正看的第一本书一点印象也没有。用了十天左右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想我当时肯定被镇住了,那种欢喜与激动的感觉好长时间都挥之不去。中国的名作我大都不喜欢,也许是这些书太现实主义了吧,《水浒》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名著,我就很幼稚地下了这个结论。我喜欢的《西游记》电视看了好多遍,所以就没有看这书。反正《百年孤独》当时带给我的是与以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激活了我的想象力,还让我开始对外国文学着迷起来。还书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这本小说是我读过的书里面最出色的之一。
高三基本上什么也没有读,除了翻翻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里面有些东西很吸引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河的第三条岸》这些东西现在还模糊记得。第一次高考完读的也是这些读本,渐渐地我的作文分数开始提高,因为自以为已经学会了花哨的招式。在南山补习时开始我还喜欢去书摊买旧的《小说月报》、《收获》、《十年》这些杂志,这些杂志上的东西千篇一律,让我很有些失望,干脆读起高中时累积的《西藏文学》来,至少上面天葬啊朝拜啊这些内容还能满足我的好奇心。
这些大概就是我最初的阅读经历了。因为小时候条件有限,不仅读物比较少而且视野也比较狭窄,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往往,现实生活琐碎平庸,像污迹斑斑的一面旧墙壁那样索然无味。还好在生活里无法经历的人生,在阅读中可以间接地去经历。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原始动机和最大魅力吧。现在读书多了,已经养成了一个阅读的好习惯,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反而觉得读书的乐趣却少了呢?多么怀念那些单纯的旧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