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一部法国电影,又叫《唱诗班的男孩》,讲的是一个让人愉快的故事,流畅的叙事、简洁的情节以及天籁的和声让人渐次深入的明晰了音乐与暴戾与爱之间的血缘关系。天使只是丢下了一朵微笑,黑暗随即看见希望缓缓转过身来轻盈而深邃地吻了自己一下。
电影奔驰得明快而平淡,没有丝毫的大喜大悲,一出现便让人惴惴不安的蒙丹的科学实验没有出现奇迹,马修的离去也是同样的平静而自然,只是带着他的音乐开始了下一段旅程。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淡定,怀旧情调的画面,深情款款的法语旁白,唱诗班的咏叹调,导演不着重彩地娓娓述说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有一点幽默有一点知性有一点反叛又有一点规矩凡事都不过度都只有一点的学监,甚至对那位单亲妈妈也只是有一点动心,但幸运的是有着对音乐的热爱与信任,于是用旋律释放了一所寄宿学校的阴冷与扭曲,于是60个孩子的掌心纠结出了崭新的曲线。
大多数影评认为是一部关于师生情的电影,且均不厌其烦兴师动众地把《死亡诗社》、《心灵捕手》、《霍兰德先生的乐章》、《再见孩子》等搬来呐喊助威壮大声势,但是我实在很难将它划归为这样一个题材,虽然在结尾,那一幕纸飞机乘着孩子们雪色的歌声翩翩的情景的确叫人隐隐感动着。在我看来,影片更多的还是在温情脉脉地表达着音乐带给生活的柔化与滋润,即使是专横自私的哈珊校长也有着对音乐的拴上伤痕的梦,还有拘谨的数学老师说起钢琴时的嘴角飞扬,而作为叙事线索的拥有着于无伦比的嗓子的莫治杭就更不需多言了。
与基调有些相左的是影片整体上偏重写实,比如马修实际上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刚毅决绝的救赎者的角色,这就相当程度的稀释了戏剧性、弱化了矛盾冲突;再比如对问题少年蒙丹的教育最终以失败告终,甚至连尝试感化他的机会都没施与,这显然是有违大部分人的观影习惯的。当然法国式的浪漫,《放牛班的春天》还是绕不过去的,在这我想说说,个人认为的影片中最浪漫的一个存在——莫治杭。这位天使面容魔鬼嘴脸的歌唱天才,他的眼神让我难忘,一丝黠意,一抹邪恶,还有一片浓的化不开的忧郁,那两只蓝绿色的湖泊,时时透露出惹人疼惜的端倪。至于他的喉咙,送它什么形容词好呢?纯净、华美并且温厚?我想不需要任何言语了,你只感到烟花点破黛色擦亮了你的目光。从这一层上讲,电影原声大碟是要比电影本身有收藏价值的。
正如一个影评人说的,“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平庸之作。就像一碗温吞鸡汤,给人模糊、含混的美好感觉。”这句话很是中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