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9 | 2006-12-25
 

《我也有一个梦想》:
看美国的时候其实是看自己

文/九火


  这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我最晚读的一部,因为对种族问题的陌生而导致了我对这本书片面的排斥和拒绝,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才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阅读。

  全书通过梳理自从美国开始建立殖民地以来的历史,一直讲到马丁·路德·金,绵延数百年的历史,以美洲黑人的命运为纲,沉浮起落,倍感沧桑。贯穿全书,或者说贯穿整个黑人民权斗争历史的,除了历史的反复外,作者最为强调和激赏的,是美国民众发自内心的人性的力量。虽然屡屡遇到挫折,甚至是倒退,但从未停息,一往无前,就像浩浩荡荡的大江一般,荡涤尘埃,百川归海,这种力量,让人心折。对待异族,一直以来应该我们政治生活的一个宏大命题,但中国闭关锁国实在太久,久得以至于失去了讨论这一问题的资格。但这个问题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留学生们,在遍布亚利安民族的欧洲或者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的美洲,都马上变成了少数民族,他们所遭遇的困境,实在不应该被漠视掉,也不应该被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只是这样的工作,我们作得太少了,不是挟洋欺世,就是大张挞伐,往往受了伤的不愿说,没受伤的说不清,造成了一种集体失语的尴尬。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有意无意疏略掉的内容,——最后成为了王小波先生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林达的书正好给我们一个省视这个问题的机会,虽然我的思考并不深入,但至少作为一个问题开始引起我的注意,这种启发本身和书中传达的历史中的人性力量同样令人激动。

  有人评论说林达的叙述就像放电影,把历史故事写的曲折离奇、高潮迭起,索性这本书就干脆借用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Amistad(断锁怒潮)》来作为黑人种族抗争历史里一个事件的侧影,讲述独立初期,美国所有有良知的人们是如何尽其所有,帮助一群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另外一个种族的黑人们的故事。整个叙述很有电影感,也和以往一样充满了阅读快感。

  讲美国黑人历史必然会提及南北战争,只是以往对美国人看待内战的态度感到好奇,就像对日本人看待明治维新中斗争双方的态度一样,但远没有对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了解得透彻,总是有点隔靴搔痒,毕竟从意识形态上解放人的斗争远比争取近代化的革命要大义凛然得多,貌似也显得简单得多。但这本书显然给了我另外一种比较清晰的体认。

  北方作为秉持解放黑奴的正义力量,显得理直气壮,但相对的,南方并非一开始就以一种反历史的丑恶嘴脸出现的。恰恰相反,南方是以林达在之前两部书中所阐述的对宪政的遵从,对自主自决的尊重的姿态亮相的,脱离美利坚联邦,自行决定自己的归属,或联合或独立,绝不屈从于联邦(中央政府)强加给自己的意志,而开始这一场自相残杀的战争。看到这里,我怎么觉得这么眼熟呢?我是不是对这种决定自己道路的选择方式提出过疑问呢?原来我在其中读到了台湾,而且现在看来,这种考虑正在逐渐成为现实。那么这种担心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说全民公决成为现实,我必须承认首先在法律上是合乎宪政逻辑的,我当然不会承认那种“要公决应该把全中国的人算进去”的荒谬调侃,倒是更倾向于“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命题,事实上,林肯总统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关于台湾问题,我不相信政治,相信历史。

  书中通篇讲的是美国,而我在这里尽是谈的中国。因为我们对美国的解读虽然众多,但实在很难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与其费力于歧路亡羊,不如多看看自己。至于美国嘛,若干年前,我无比伟大正确的党是曾有过评价,也有人说是出自太祖之手,兹录于下,权当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