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 | 2006-10-24
 

吃不了的老本

文/YUYU


  朋友给我送来一本最新的《号外》。不经不觉,它已经整整三十芳华。

  这本对香港人生活方式曾经起过不少影响的pointer性杂志,迈入而立之年,渐渐露出了疲倦的神态。你不得不承认,杂志辉煌年代的香江,可不是狗仔横行的野蛮新闻学聚居之地。曾经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把很多经典时代的香港杂志借来慢慢细味,当然,那时候是为了收集资料写论文,仔细比较,你会发现大多数的老牌杂志开始改变着方式生存,《yes》式的青春偶像杂志,已经慢慢从偶像文化变身八卦潮流读物,伴随着闪卡年代的消失,它的一片江湖也随之没落。被视为妇女圣经(其实老实说,以前我觉得是“师奶”圣经)的《姐妹》,也已经开始走高端品牌时尚杂志路线,但毕竟不是全球性的品牌,姐妹们也都开始“遗忘”它的存在了。

  唯有,那本厚重的《号外》,还是一如既往地走着同一条单行道,即使那条道路已经越见狭窄,三十多年来,你还是可以看到同一班人在写作:鄧小宇、林奕華、黃志淙、湯禎兆、李照興等,这帮七八十年代的制作班底,依然出现在杂志的长期饭票单上。全职的写手,不外乎是曾凡,karchun等热爱中西合壁说culture/fashion的journalist在撑着。你可以为它长期的坚持而感动,你更可以为它独自摇晃着走在独木桥上的勇气而赞叹,但那无非是瞎感动的前奏,它毕竟老了。当一本杂志从二十多岁的黄金时期走向三十而立的成熟,而受众仍然定为是同一班人的时候,他就彻底和大众脱节了。或者你仍然可以标榜自己是高品味生活的小众读物(的确,那么大体积的杂志,不是每个人都afford得起),但是,那毕竟是小圈子里的自话自欺,食老本这门明知故犯的错误学,终究会被困在文艺青年的称呼里。新时代的文艺青年还喜欢啃吃这种排场一流的文化大餐吗?恐怕需要市场来决定。可能你会觉得我通过受众的角度来决定一本读物的成功与否过于功利,但是,那是不争的事实,圈子里的人看不清,置身事外的人还是多数啊,除非你肯说:我杂志本来就是做来摆着贪爽的,一开始,我就想着倒闭灭亡。对吧,你没可能那样说吧,所以呢,你就得有创作性地炮制杂志,而不是让你的长期读者为了阅读习惯而不自觉地掏腰包。

  不过老实说,《号外》里还是偶然可以发现出彩的文章的,它的地位,就像出现在名媛聚会里的领头人物,面对她,你可能是出于尊敬或礼貌或习惯地鞠一个躬。与其是这样,我倒希望杂志是个耐看的姑娘,不惊艳却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头细望。拥有这般魅力,需要不断进步的动力,而绝非“食老本”等所谓常驻青春的江湖骗术可以达到的境界吧。

  《号外》的江湖地位尤在,那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国内杂志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忽然出现了好多模范的后来者,如果《号外》模式能一直坚持到底,那是否说明,香港人taste,三十年不变?还是,我们catch up的,仅仅是三十年前的香港文化状态?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