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 | 2006-08-27
 

太极旗飘扬,我们何时理解战争

文/whdxf


  朝鲜战争标志着“美洲堡垒”时代在美国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时代,美国再也不能仅仅通过避免与外界发生纷争来求得和平了。当战争在朝鲜爆发时,我们在预警时间甚至还不到一周的情况下便被迫仓促参战,卷入到一场远在地球另一边、我国人民既不理解又感觉不到的斗争中去了。

  在十五年后的某一天,马修·李奇微,这位曾经朝鲜战争的美军指挥官在他的回忆录序言里写到他对于那场战争的不理解。当时间揭开事实的真相时,作为这场战争的幕后始作祟者之一的我们难道就真的理解了吗?

  朝鲜半岛,炮弹的爆炸声击破宁静,旗帜,是用鲜血染就。

  枪声是占有的方式,保家卫国是杀戮的理由,草民的死去,亲人的离散从来都是给战争抹上一丝悲凉和痛楚,只要人类有着记忆,心里植下的那棵血红种子在温暖阳光下必将苏醒、成长、繁盛、传播。

  韩国导演姜帝圭(Kang Je-Gyu)以极其冷静的镜头语言,以一个历史的旁观者的姿态用长镜头记录了战争对人性的泯灭。

  一位伟大的导师说过:革命就是用鲜血洗净鲜血。无论是在反革命还是革命的名义下进行的杀戮,都是一种对生存的践踏。正义和非正义的界限早已为政客和独裁者篡改,打开人类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永远是“成者为王败者寇”的闹剧。

  电影记录着疯狂厮杀,双方军队是残暴的,但是这样的残暴来自于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一个解放的理由。以这样的一个理由同民族之间的厮杀上升到了普遍意义,杀人者双手接过金质勋章时满足自己的虚荣,被杀者若干年后埋葬在青山环绕的陵园里供后世景仰,这种荒谬的景象一直深深的根植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而姜帝圭的视点则是一种旁观的姿态,在电影里用一些美军的战争装备和一条美军仁川登陆的消息以及我国人民志愿军潮水般的冲锋不连贯镜头记下这场战争背后的始作祟者的大国心态,而纵移镜头跟着角色快速推进,使得战争的惨烈更加直观地在你的眼帘,增加了人类悲剧的话题。

  亲人死亡、生活的艰难,战争的直接产物,虽然在战争里讲人道是滑稽的,但是,导演通过镇锡这个受过教育即将升入大学的战士对战争发出质问:你的底线在哪里?

  枪杀那些俘虏的镜头虽说在很多电影里都见到过,但枪响人亡的瞬间不知道能否唤回我们的怜悯和良知?英顺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加入劳动党,后又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不经审判的枪毙,导演用镜头控诉着人的战争,没有宽容,没有信仰,只有仇恨。那么仇恨的本身又是什么?怨怨相报?

  影片处理得最好的是当战斗英雄镇泰面对着爱人的死去,而后又误以为镇锡也已经死亡,在极端愤怒下被俘虏后加入了红旗部队,最后直到疯狂。镇泰在立场上的反反复复,绝对是导演站在普遍人性上留给我们的思考。镜头长时间的定格。扫过我们的内心,我们记住老年的镇锡伏在镇泰森森白骨上的失声痛哭吧,心灵创伤将是永恒的。

  影片的后半部已经不再是客观事物的描绘,导演的视野落点于南韩和北朝在战争中瞬间命运的转换,有着心理蒙太奇的特征,生与死亡的无法预知,导演悲悯与个体在战争机器里无奈的担当和稍纵即逝的生存几率,是否暗示着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此起彼复呢?

  坚硬的尸体、森森白骨还原了战争的本质,只有死亡才是终结话语的方法。逝者已逝,生者却无从得到消息。这里暗示了这场战争结束后的朝鲜现状。对于每年一度的南北朝离散亲人见面日只安排区区百人,是否太吝啬了?

  导演的高明是他没有主观判别谁对谁错,只是用鲜血淋漓的镜头逼视我们反思所作所为,正义被赋予共产的名义时,国家就成了战争机器。袒露一切却收敛地不做评判的克制是困难的,人的觉悟,在于自己的知会能力,在于眼见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