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 | 2006-05-05
 

关于城市设计的一些断想
——电影与建筑艺术的相似意向

文/导导


  还记得去年我在丽江游学时,在酒吧偶遇一位纽约艺术家。他出身于建筑师世家,其父甚至曾与赖特共事。因为他本人学习过多年建筑,之后一直在电影艺术领域工作,而我自己同时兼有建筑系学生和电影艺术爱好者两种身份,于是话题免不了建筑与电影的关系。具体内容大多忘记,毕竟我的英语水平有限也难以达到太深的沟通境界,但是事后我记住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梦工厂好莱坞的导演有相当数量拥有建筑学背景!

  这一了解当时曾对我鼓舞很大。不谋而合。就我个人来说,一直有野心,想在视觉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由跳荡。虽然主修专业是建筑学,但并非自己最擅长的。所以课余有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尝试其它的艺术形式,如纯艺术绘画、DV导演拍摄、舞蹈、声乐、摄影等。这样眼界常常在建筑之外的世界流动,对建筑设计乃至建筑艺术的思考,多采用“通感”方式与其他艺术门类相类比。

  作为广义的建筑设计内容来讲,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单纯的建筑设计相比,同电影艺术更为相通。城市设计更强调成果的过程性和时间所起的作用,设计中使用的元素更多更杂,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城市设计和电影艺术的相似意向谈一点看法。

时间

  两者都是时间的艺术。电影通过时间达成逻辑,从而有意识的组织画面、声音、情节,来表达思想或者情绪。电影的情节推动最根本的线索是时间线索。城市设计,从平面图像变成空间现实,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时间控制的结果。城市设计指导下建成的环境,从钢筋水泥或者绿树草地组成的,单纯的“物质环境”,最终形成有人参与的,有生活展开的“场所”,乃至于活力的形成,历史的发生,繁荣或者衰败,换句话说,赋予场所以人类意义人类价值的是人在其中的生活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时间。

控制

  电影是控制的结果。场景布置、台词、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员的表演、情节、音乐的使用,事先均由导演在头脑中形成意向,或者以剧本的形式作了规定。当然不排除随机事件的影响:演员临场发挥出色等等,但影片的整体效果一定得符合导演预期。艺术成果以控制的结果这一身份出现。

  城市设计是控制的过程。城市设计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直接成果,是以纸面设计为蓝图的城市三维空间。以及在可预期范围内,人们“应该会”作出的对建成环境的反应。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比重的事件会变得不可控制。具体来说,即:场所是否按预期形成,社会生活是否会按设想展开?城市设计的可控部分,仅仅是实体物质形态,和部分软质的规则,如交通路线。至于设计对象的最终成型,则受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经济状况,政府政策等综合影响。场所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只是场地。城市设计只能是开头,是发端,是半成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才是控制作用下的,完整的艺术成品。城市设计是控制下达到的不可控人类历史活动的最初物质形态。

组织

  两者都是组织的艺术。“组织”这一行为是普遍的,但是组织过程的艺术性在电影和城市设计中,是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导演组织起情节、演员、台词、环境、布景、灯光、音响。组织过程稍一改变,艺术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城市设计亦如此。广场、街道、绿地、步行街、天桥、高层或低层的搭配,只需改动一处,也许环境风貌和建成后的影响会成两样。组织,也就是选择元素和安排元素的过程。

总结 环境

  电影艺术和城市设计都是创造环境,和反映人类彼此关系的行为和艺术。电影创造虚拟环境,讲述故事化的人类关系,或者记录具有独特性的真实环境,人与人之间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关系。城市设计创造或者组织搭建真实环境,以提供人们彼此发生各种关联的现实场所。并且对场所内预期的活动方式作出引导。

  在电影中,人们看别人的生活。在城市场所里,人们上演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个设计师,幻想着在设计终了之时可以用导演的身份宣布:舞台已经搭好,众生万象请上台,让好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