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 | 2006-05-05
 

《冰冷的阵雨》:那一场迷惘的青春

文/唐门小三


  米克尔独自坐在考场里,对着试卷上纷繁凌乱的字符发呆。他对自己说,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独自担当,努力面对。就这样。
  这个过早成熟的十七岁男生似乎比同龄人更能理解生活的真谛,明白在这世间穿行所必需拥有的巨大的隐忍与勇气。
  这是很好的事。可他还是忍不住问,有什么改变了吗?都需要改变。
  这样的矛盾足以产生一个故事,虽然我们也许一早就能猜到结局的全部。可是辗转光影里,终于还是让我们再次看清,那个似曾相识的男孩儿,在爱与失落中的彷徨挣扎。

  《冰冷的阵雨》是法国纪录片导演Antony Cordier的首部剧情长片。不华丽,不精致,朴素的影像风格,依旧像纪录片一样,最大限度贴近真实,并且试图说明一些什么。
  有许多片子,比如《天使艾美丽》,比如《美国派》,严格来讲都不能算作记录成长的影像。虽然主人公似乎同样经历了成长的挫折与懊恼,可单就手法而言过于粉饰,带有某种类型片的特征。它们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人以慰藉,像地铁口售卖的通俗读物一样,使人在细小的乐趣里获得满足,继而有勇气继续面对惨淡的人生。
  “青春电影多半以爱情为启蒙,以死亡为成长的标记”,Antony Cordier并没有全然遵守这一法则。虽然依旧逃不脱爱情的话题,可是《冰冷的阵雨》里,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个若有似无的故事,而仅仅是某种状态。每个从青年时期一路走来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怅然若失却不知为何的特殊状态。而影片的结尾处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可是你知道,有些东西它结束了。

  影片的主人公米克尔,十七岁,相貌堂堂,身体强壮,是学校柔道队队长,即将面临会考。他可以把周围的朋友关系平衡得恰到好处,他可以学着像成年人那样和女朋友做爱,家庭困境也并未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除了糟糕的学习成绩,甚至可以说,他的未来充满希望。
  可他永远不会因为这些就感到充分的满足。在城市晦涩的天空下,生活依旧无奈,并叫人疲惫不堪。至于那些莫明的躁动与失落,我不想简单地归结为青春期荷尔蒙突发事件,这几乎是对人类独立灵魂的最大侮辱。尤其是,当你面对着饰演米克尔的男孩子清澈明亮,却走也走不进去的眼神的时候。

  整部影片,几乎没有激烈的矛盾。升学的压力、父母的吵闹、与留学生的争端,都只是日常生活里谁都会面对的小插曲。
  唯一真正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是体育馆内,米克尔与好朋友克莱门特,以及女朋友温妮莎之间那一场混乱的肌肤相亲。隐藏在鱼水之欢的表层以下的,是天性好斗的少年之间,惊心动魄却又毫无意义的拉锯战。
  这场角逐直接导致米克尔与温妮莎的决裂,而两个少年的继续来往中,也不合时宜地多出了一些隐秘的心事。
  米克尔所不能明白的是,温妮莎在他心中从天使到荡妇的转变,不过源自少年心性的不甘,以及对于所不能完全掌控事物的恐惧。当温妮莎主动向克莱门特投怀送抱时,米克尔终于不再“大方”地认为感情也是可以与好友分享的事物,因为他对温妮莎的“控制权”实质上已经被剥夺了。就好比,你可以慷慨地把笔记本电脑借给朋友使用,却不希望它在还回来的时候,整个系统明显印上了他人的使用痕迹。这种心态非常微妙,导演在运用开放的性语言来表达内在的晦涩情感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而另外一种解读是,米克尔从一开始就否认了自己对温妮莎感情的实际存在,拒绝了真实想法的外露,而这场三个人的“游戏”之后他开始处在了一个被动的位置。所以他才会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仿佛被扒光了衣服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所有情感的细枝末梢都被旁人一览无余。
  这是我们年少时候都曾面对过的困境。我们很自私,却要伪装得慷慨大方;我们在乎许多东西甚至把它们视为私人财产,却始终假装无所谓。

  当然在影片的最后,两个人还是言归于好。他们坐在一起,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彼此克制,天真地以为如此便可以回到最初。
  心里却清楚,终究是回不去的,像那些针线缝合的巨大伤口,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而此时家庭的境况似乎有所好转。
  他于是决定欺骗自己说,我对这一切感到满意,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在海边,看着那里许多热爱柔道的少年,觉得有巨大陌生袭来。还有平静。在此之前柔弱的少年终于坐在沙发上泣不成声。
  此前想要的改变,似乎终于都发生了,却不是向着内心所希冀的方向。或者从一开始就无从知晓,哪个才是理想的前方。
  然后电影落幕,音乐响起。美丽的女声,隐约绝望。我知道一切终将过去,时间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影片的另外一个译名是“冷水浴”。米克尔的明天是否会好起来,一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这场人生必然要经历的冷水浴过后,也许他会感冒,也许他会更加强壮。

  至于我。
  我拉上窗帘,坐在阴暗的小房间里一整天。在那些清晰可见的流动的时光里,我依然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去讲述那场行至末梢的青春。米克尔的,或者我自己的。